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宇 通讯员 陈光亮 实习生 邢煜晨
“现在还能凑合,折腾啥?”
“钱花了,万一没效果咋办?”
“技术太复杂,搞不懂啊!”……
提到数字化转型,不少中小企业老板都持以上三种态度:不愿转、不敢转,也不会转。但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发展大势,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掉队,离不开数字化转型。
如何破解“三不”难题?近日,湖北出台加快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专项行动方案,体系化、规模化推进全省中小企业“上云、用数、进平台”。
缺啥补啥最高补助3000万元
要让企业真心拥抱“上云”,必须得解决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比如找谁买服务、成本太高怎么办、没有专业人才怎么办……方案给企业安排得明明白白。
找谁买服务?
方案提出,面向全国培育引进50家优质数字化服务商,提升在本地服务的根植性和快速响应能力。支持数字化工程人员创业,培育一批数字化工程领域的分包商、咨询公司、监理公司等市场主体。围绕细分行业数字化转型场景图谱,推动龙头企业联合数字化服务商开发数字化专用工具,培育100个“小快轻准”产品。推动数字化服务商、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等提供开放接口,提升数据互联互通与跨平台互操作能力,增强“小快轻准”产品易用性及开发便捷性。
此外,湖北还要加大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成10个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建立湖北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打造满足行业共性需求和企业个性需求的工具箱、资源池、案例库;探索公益性服务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公共服务载体运营机制,支持市州发展产业互联网平台并布局建设10家以“产业大脑”为目标的服务中心,依托产业园区、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建设200个数字化转型工作站。
没有专业人才怎么办?
方案提出实施“湖北数字工匠”计划,支持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加强数字化人才培养,与链主企业共建人才实训基地。依托“楚天英才”“科技副总”等培育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人才。鼓励企业建立CIO(首席信息官)、CDO(首席数据官)制度,培育1000名数字化人才,国家级、省级试点城市每年分别完成400名、200名企业人员培训。
最重要的是,还有企业最需要的、真金白银的支持——
省级统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专项等资金,对每个省级试点城市、试点县分别给予最高3000万元、800万元补助。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纳入省技术创新专项贷、商业价值信用贷,鼓励金融机构开发专属产品和服务,发挥省数字经济产业基金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分级分类推进
推动万家中小企业开展数字化改造
不同类型的企业“上云”,路径肯定也不同。方案重点推进“三类企业”梯次改造,即:小微企业轻量级改造、规上企业规模化改造、专精特新企业集成式改造。
比如小微企业,方案提出面向小微企业推广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服务,支持开展短周期、低成本、轻量级数字化改造。加快中小企业内外网升级改造,完善企业级、行业级区域级工业平台布局,省级每年向中小微企业发放上云服务券每年推动5000家企业实现设备和业务上云。
规上企业则按照年产值50亿元以上企业达到L5级、10亿元-50亿元企业达到L4级、1亿元-10亿元企业达到L3级、2000万元-1亿元企业达到L2级的目标,分类细化认定标准、制定对标举措,梯次打造“灯塔工厂十标杆链主工厂十示范智能工厂”。
专精特新企业集成式改造,实施重点场景深度改造,优先支持实施软硬件一体化改造,打造产品工艺仿真、设备预测运维、产线智能控制等场景样本,每年推动200家“小巨人”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
方案还提出梯次推进“点线面”一体转型。包括“点”上选树具有示范效应的转型标杆,梯次培育基础级、先进级、卓越级智能工厂;“线”上推进产业链供应链“链式”转型,带动重点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实施标准统一的数字化改造;“面”上推广以集群和园区为单位的“块状”转型,带动集群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整体提升等。
按照方案目标,力争到2027年,湖北将推动1万家以上中小企业开展数字化改造;卓越级智能工厂达到50家以上;全省中小企业上云覆盖率超过50%、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75%,打造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先进省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