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4日晚,湖南芙蓉律师事务所每周案例研讨交流会如期举行。本次研讨会以"不作为犯罪的司法认定与辩护实务"为主题,由实习律师姜晓舒主讲。通过真实案例解析、裁判规则梳理和实务经验分享,为青年律师呈现了一场精彩纷呈的专业盛宴。
一、例会开篇:不作为犯罪的理论根基
例会律师从刑法理论出发,系统阐述了不作为犯罪的核心要件:
1、作为义务的来源:法律明文规定、职务或业务要求、先行行为引发的义务、契约约定等。
2、履行可能性:行为人当时是否具备履行义务的客观条件和主观能力。
3、危害结果的因果关系:不作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4、罪过形式:故意或过失的心理状态认定。
"在不作为犯罪案件中,辩护律师首先要厘清当事人是否真的具有法律意义上的作为义务。"周例会导师律师强调,"这是此类案件辩护的第一道防线。"
二、典型案例:从司法实践看裁判规则
本次研讨会重点分析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案例一:物业公司未及时维修电梯致人重伤案
争议焦点:物业服务合同约定的维修义务能否转化为刑法上的作为义务。
裁判要旨:物业公司对电梯安全隐患具有专业管理义务,未及时排除风险构成过失犯罪。
实务启示:合同义务可能因涉及重大公共利益而升级为刑法义务。
案例二:母亲目睹幼子溺水未施救案
争议焦点:监护义务的边界与程度。
裁判要旨:基于特定身份关系产生的作为义务具有强制性。
实务启示:家庭成员间的救助义务认定标准更为严格。
案例三:值班医生拒绝接诊危急患者案
争议焦点:职务义务的时空范围。
裁判要旨:在岗医务人员对危急患者的救助义务不因交接班等理由免除。
实务启示:专业人员的作为义务认定需结合行业规范和职业伦理。
三、青年律师培养:在案例研讨中成长
本次研讨会延续了芙蓉律师事务所"以案促学"的培养传统:通过真实案例解析,帮助青年律师掌握不作为犯罪的辩护要点,资深律师分享办案经验,传授证据收集、法律适用等实用技巧,强调在辩护工作中恪守职业伦理,平衡当事人权益与社会公共利益。
主讲人姜晓舒在总结中说到:"每个案例都是一面镜子,既照见法律的尺度,也映出律师的专业水准。"
四、传承与发展
湖南芙蓉律师事务所通过常态化的案例研讨机制,致力于:构建系统化的青年律师培养体系、促进实务经验的有效传承、提升律所整体专业服务水平。本次研讨会为青年律师办理不作为犯罪案件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和方法。未来,芙蓉所将继续举办系列专题研讨,为青年律师成长保驾护航。
来源:指尖新闻
作者:姜晓舒
编辑:邱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