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减”政策引领下,教师由单纯的知识灌输者转变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者、有效学习的设计者、差异化学习的引导者和家校合作交流的协调者。以数学学科为例,小学数学教师能力的提升,不仅是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双减”政策能否成功落地、达成其减负增质育人目的的重要因素。山东省巨野县新华小学积极落实“双减”政策,探索“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的能力提升路径,以期全面提升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理念先行,重构数学教育价值观
理念决定行动。“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实现能力提升首先需要转变教育理念,明确“双减”政策背景下自身的角色与定位,完成从知识传授者到能力培养者的角色转变 。一是“统一”向“差异”的转变。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承认、接受、尊重学生在认知基础、学习方式、兴趣爱好、发展速度等方面的客观差异,落实因材施教的理念,在教学目标设定、内容选择、过程设计、反馈和评价环节都需要提供不同层次的选择。二是“结果”向“过程”的转变。小学数学教师应将评价重点从评估对错扩展至思维品质和数学能力的发展方面。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积极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善于猜想、敢于提问、勇于表达,了解同学的思维与做法,在思维碰撞中培养自身的批判性思维、元认知能力和合作能力。
固本培元,建立持续发展支持系统
“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除了教师不断自我学习与反思的内因动力支持,还需要教育部门、学校管理层和社会对小学数学教师提供全方位、多样化的外部支持,这种内外交融的发展动力机制是保障和支持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一方面,提供系统化的专业培训。教育部门、学校管理者应加大对小学数学教师专业能力培训的支持力度,提供专业培训,邀请教育专家开展关于“双减”政策的专题解读,针对政策实施对小学数学课堂和教学造成的影响加以解析,帮助教师明确“双减”政策实施背景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同时,组织开展“双减”政策背景下数学教学技能培训,以线上教学直播课、线下集体培训教学、工作坊教学等形式精准实施教学培训,提升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作业设计、家校交流能力。另一方面,鼓励教师自主学习研究。教师要秉持终身学习的理念,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与“双减”政策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方法等。比如,订阅教育类报刊,学习研读关于“双减”政策下数学教学改革理论与改革实践的文章;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相关课题的研究,研究“双减”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寻找并积累有效方法,提升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协同育人,构建家校成长共同体
“双减”政策实施后,学生在校时间相对延长。为充分保障小学数学教学质量,需要加强家校协同育人,构建家校成长共同体,在相互促进中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一是扩展多元化家校交流渠道。学校和教师应明确家校协同育人的重要性,主动开辟多元化交流渠道,及时与家长交流小学数学教学情况。除家长会、家访等传统方式,还应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微信公众号、班级微信群、钉钉群等载体,将“双减”政策相关信息、数学教育教学工作动态、学生在校表现情况等信息及时推送给家长,并开通家长意见反馈渠道,征求家长对学校数学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二是组织丰富的家校合作活动。开展各种形式的家校合作活动,增进家长与学校、教师之间的了解和信任,促进学生成长。比如,组织家长开放日活动,邀请家长走进数学课堂,观看教学过程,了解学生的课堂表现,并在课堂教学结束后让教师与家长面对面交流,征求家长对教学工作的建议;开展亲子活动,如亲子数学游戏、亲子阅读数学绘本等,提升亲子关系以及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评价改革,锻造高效教学实践力
“双减”政策“减”的是课业负担,“增”的是教学质量。小学教学质量的评估不能局限于学习成绩,学校需要以学生成长为核心,以教师发展为导向,建构更加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满足新时代的教育发展需求。一是构建过程性评价机制。以考分为评价依据的单一评价方式已无法适应新时代的教育发展需求,学校需要着眼于教师教学过程的创造性、学生课堂的参与性、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等多种要素,综合考虑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学生评教、教学反思等过程,构建小学数学教师的立体化教学画像。二是注重师德师风考核。“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拥有厚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更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把学生的发展和成才放在第一位。教师评价体系应强调师德师风、教育情怀和责任担当,引导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成长发展的“引路人”。三是重视评价结果的运用。将评价结果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培训、职称评聘、绩效考核的依据,提高教师参与评价改革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励教师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实现“减负不减质”的教育目标。
“双减”政策旨在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但我们也要意识到减轻负担不是简单化地减,而应要求小学数学教师提升教书育人责任意识,优化小学数学教育服务供给,让学生能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中国教师报》2025年07月16日第13版
作者:王兰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