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五部门联合通报表扬2024年度“工作突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构和人员”,佛山市顺德区大良街道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荣列其中,成为全市唯一获此国家级肯定的单位。从2017年成立至今,这支扎根基层的调解队伍用33面群众锦旗、34封感谢信书写了“小事不出街道、矛盾就地化解”的“大良答卷”。
大良街道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荣获五部门表彰。受访者供图
35名员工被拖欠工资和补偿合计144万元,企业濒临停业,双方剑拔弩张。这起棘手的集体劳动纠纷,是大良调解中心日常工作的缩影。面对僵局,调解员分三步走:先分开疏导情绪,向员工解读法律底线,向企业阐明责任后果;再抓住企业投资人的矛盾焦点,倒逼其形成统一方案;最终促成双方达成85万元的和解协议,避免矛盾升级。
这样的高效处置,源于中心构建的“全链条调解体系”:在专职仲裁员指导下,联动司法、村居、工会、律师等多方力量,打造 “街道窗口受理+话/现场灵活调解”的服务矩阵;创新预警在先,苗头萌芽早扑灭;教育在先,重点对象早转化;控制在先,敏感时期早防范;调解在先,矛盾纠纷早处置的“四先四早”工作法,将大量纠纷拦截在诉讼前端;通过“案前、立案、庭前、庭上、庭后”五步调解法。今年上半年共调解案件908宗,成功调解808宗,调解成功率达88.99%,让“矛盾不出大良”从承诺变为现实。
“不仅要解决已发生的纠纷,更要让同类问题不再发生。”这是大良调解中心的工作准则。中心建立调解、监察、仲裁三方协同机制,通过信息互通共享,对企业违法违规行为和重大风险隐患“早发现、早处置”——一旦调解中发现企业欠薪、未缴社保等问题,立即启动监察程序,督促整改到位。
很多纠纷源于不懂法。基于这一判断,大良调解中心把普法宣传变成“前置防线”:整理常见违法用工行为及处罚依据,制作“劳动保障温馨提示”;通过园区摆摊、阳光仲裁庭、12345热线等渠道,将《劳动合同法》等法规送到企业和员工身边;仅“普法进园区”活动就为1200名员工提供面对面咨询,让“学法、用法、守法”成为共识。
从化解单一个案到构建治理体系,从被动应对纠纷到主动防范风险,大良街道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用实践证明:基层调解虽“小”,却能在劳动关系和谐、社会稳定中发挥“大作用”。这份国家级荣誉,既是肯定,更是对“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基层落地生根的生动诠释。
采写:南方+记者 蒋晓敏
【作者】 蒋晓敏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