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提升公众网络法治意识,筑牢网络安全防线,近日,榆树市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副庭长张立国联合榆树市法学会,在榆树市综治中心开展“网络违法犯罪法律知识”专题普法直播活动。
当天,活动通过以案释法、法条解读、互动答疑相结合的形式,系统讲解网络违法犯罪的法律后果及防范要点,累计收获1.1万人次的网友点赞,形成“全民学法、全网守法”的良好氛围。
直播中,法官以“网络行为的法律边界”为核心,结合网络安全法中“网络行为禁止性规定”及民法典侵权责任编相关条款,针对网络空间常见的名誉侵权、隐私泄露等问题展开剖析。
针对“网络不实言论法律风险”问题,法官以自己审理的“网络寻衅滋事案”为例,援引《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说明“网络侮辱行为浏览量超5000次即构成犯罪”的量化标准,表明网络言论需符合“事实真实性”与“表达适度性”双重要求。
法官通过这种“法律条文场景化”的解读,将抽象法理转化为可感知的行为规范,为网民维权提供清晰法律指引。
针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上下游勾连的特点,法官结合榆树法院近三年审理的涉“两卡”犯罪案件,展示“断卡行动”的司法实践成效,并举例“卖卡获利”的典型案例,强调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不仅考量获利金额,更关注涉案资金规模与社会危害。
同时,法官还结合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中关于“信用惩戒”的规定,强调“两卡犯罪”将导致“五年内暂停非柜面业务、限制新办电话卡”等复合型惩戒,警示公众警惕“小利换重罪”的法律风险。
在互动答疑环节,法官针对网友提出的“老年人防骗要点”“跨境诈骗追赃途径”等问题,详细介绍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中的“特定地区风险防控”“出境限制”等制度,同时给出“不点击陌生链接”“设立小额消费账户”“境外来电主动关停”等实操建议。
针对“冒充公检法机关”的诈骗行为,法官特别强调国家机关绝不会通过电话要求“转账至安全账户”,遇此类情况可立即拨打110或通过“国家反诈中心”APP验证。
下一步,该院将立足审判职能,持续探索“互联网+普法宣传”创新路径,通过常态化开展普法进网络、典型案例预警等活动,构建“全民参与、全域覆盖”的网络法治宣传教育体系,让“上网守法、用网有责”理念内化为行动自觉,切实筑牢网络安全法治屏障。(谭伟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