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土地承包纠纷,亲叔侄反目成仇,醉酒后竟持刀伤人。近日,双辽市人民法院审结一起故意伤害案。
案件回顾:土地纠纷积怨深,醉酒伤人酿大祸
吴甲与吴乙系叔侄关系,吴乙父母有几亩地,一直是吴甲耕种,前几年吴乙称自己想耕种向吴甲要回了这几亩地,实际上吴乙是转承包给了别人,吴甲知道此事后,心生怨恨。双方因土地承包问题长期争执不休,甚至多次恶语相向。2024年12月21日,吴甲酒后偶遇吴乙,积怨瞬间爆发。情绪失控的他竟返回家中取刀,在吴乙家门口将其扎伤,导致吴乙轻伤。伤人后,吴甲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法律,选择了主动前往派出所投案自首。
案发8天后,吴甲积极赔偿吴乙15万元,双方达成和解协议。吴甲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自愿签署认罪认罚具结书,案件适用简易程序审理。
法院判决:严惩与宽宥并重,缓刑背后有何考量?
法院审理认为,吴甲持刀故意伤害他人致轻伤,已构成故意伤害罪。其持械伤人行为性质恶劣,依法应从重处罚;但鉴于以下情节,最终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三个月,缓刑二年:
1. 主动自首:案发后第一时间投案,如实供述犯罪事实,依法可从轻处罚;
2. 积极赔偿:全额支付15万元赔偿金,获得被害人谅解,体现悔罪态度;
3. 认罪认罚:自愿接受法律制裁,适用从宽处理程序;
4. 社会危害性可控:案件因家庭矛盾引发,且未造成更严重后果。
法院强调,持械伤人是严重暴力犯罪,即便存在从轻情节,仍须依法追究刑责,判决体现了“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原则。
法律警示:土地纠纷如何解决?暴力绝不是出路!
1. 家庭矛盾需理性化解
土地与财产纷争往往成为侵蚀亲情的“利刃”,然而,诉诸暴力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加剧矛盾。面对此类争执,我们应当秉持理性,通过协商对话、专业调解或法律诉讼等正当途径来寻求解决方案,切不可因一时的愤怒而跨越法律的红线,令自己陷入违法的境地。家人之间,应以温情和理解相待,避免恶言恶语,拒绝相互伤害的行为,莫让那份本应最为温暖亲密的关系,在冷漠与隔阂中渐行渐远。
2. 认罪认罚不等于免罚
本案中,吴甲虽因认罪认罚、赔偿获缓刑,但犯罪记录将伴随终身。法律给予改过机会,但绝不纵容犯罪。
3.饮酒勿“借胆”
饮酒不是犯罪的借口!酒后失控伤人同样需负全责,本案再次敲响警钟:饮酒需节制,言行要清醒。
法官提醒:
法律在惩治犯罪的同时,也为真诚悔过者留下救赎之路。但无论如何,暴力从来不是解决问题的选项。遇纠纷可寻求村委会、司法所或法律顾问帮助,必要时通过诉讼维权。知法守法,方能守护家庭与社会和谐, 莫让冲动毁人生。
来源:双辽市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