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白石山林区基层法院成功化解一起标的额5000余元的民间借贷纠纷。原本针锋相对的原告洪某与被告单某,在承办法官的耐心调解下终于解开心结,单某履行了还款义务,洪某也为此前催款时的过激言行向单某诚恳道歉,最终双方握手言和,多年友情得以修复。
单某与洪某本是一同外出务工的好友,洪某因家中有急事提前返乡,委托单某代为领取其两个月的工资。单某领薪后,仅通过微信转账给洪某一个月工资,对剩余一个月工资,向洪某出具借条,并约定还款时间。然而,约定还款期限届满后,洪某多次催要欠款均无果,无奈之下向法院提起诉讼,两人的友情也在金钱纠葛与不满情绪中濒临破裂。
案件受理后,承办法官迅速梳理案情,通过查阅案卷、分别与双方沟通,很快找准纠纷症结,本案事实清楚、标的额不大,且单某并非恶意拖欠,而是短期内存在资金周转困难。基于此,法官决定以调解方式为主导,积极引导双方换位思考,体谅彼此难处。一方面法官告知单某偿还欠款是其法定义务,需端正态度、积极制定还款计划,另一方面也提醒洪某,虽催款在理,但应注意言行措辞和方式方法。
在法官“情理法”交融的耐心劝导下,单某主动承诺在两个月内筹措资金还清欠款,洪某也对自己此前的不当言行致歉。至此,这起因借款引发的风波在法官的调解下得以圆满化解。该案不仅帮助当事人修复了受损的友谊,更彰显了法院调解定分止争的高效优势,让司法“速度”与“温度”直抵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