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重庆市检察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首次发布《重庆检察机关民事虚假诉讼监督白皮书(2020—2023)》(以下简称白皮书)。重庆市检察院检察六部主任徐燕通报了2020年以来全市检察机关防范制裁民事虚假诉讼工作情况,并公布了应某喜与贵州某医药公司等民间借贷纠纷依职权监督案、陈某等人虚假公证监督案等4起典型案例。
民间借贷案件占比63.2%,为高发领域
虚假诉讼俗称“打假官司”,指当事人单方或者与他人恶意串通,采取伪造证据、虚假陈述等手段,以捏造的事实提起诉讼,使法院作出错误裁判,侵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据《白皮书》显示,2020年以来,全市检察机关共办理民事虚假诉讼监督案件1130件,其中,提出抗诉321件,提出再审检察建议364件,发出审判程序违法和执行监督检察建议26件,发出社会治理检察建议27件,移送违法违纪线索44件,追究当事人、诉讼参与人刑事责任51人,法院作出司法惩戒7人。
《白皮书》还显示,当前重庆市民事虚假诉讼监督案件主要有五个特点。第一,案件受理数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在2022年达到顶峰,但2023年有所回落。第二,民事生效裁判结果监督案件最多,占比92.4%。第三,基层检察院办理监督案件最多,提出监督意见占全市结案数的59.6%。第四,从受理方式看,对民事虚假诉讼案件,检察机关以依职权启动监督为主,占比89.8%。第五,民间借贷、劳动争议仍是虚假诉讼的高发领域。其中,民间借贷案件占比63.2%,劳动争议案件占比16.8%。
为了少还钱捏造欠款事实进行公证
在这些典型案例中,陈某等人虚假公证监督案是2023年最高人民检察院虚假仲裁、虚假公证监督典型案例,也是这起重庆市首例公证执行类虚假诉讼案。
据悉,2018年11月,罗某打电话到南岸区检察院申请监督,反映为了少还他的钱,其大学同学陈某串通亲戚朋友故意捏造借款事实进行公证。
办案检察官在经过调查后核实,2017年9月,陈某、宋某夫妇伙同代某、戴某等人凭借事先签订的《还款协议书》和银行转账流水捏造出总借款720万元的事实,骗取公证处出具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公证书和执行证书。有了这两份公证文书,代某和戴某才得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然后作为债权人“合法”参与到陈某房产的债权分配中,从而达到阻止生效判决的执行并稀释罗某债权的目的。
2022年4月12日,当地法院对该虚假诉讼案进行一审宣判,以虚假诉讼罪分别判处被告人陈某拘役四个月,并处罚金4万元;判处被告人宋某拘役二个月,缓刑四个月,并处罚金3万元。
上游新闻记者 何艳 重庆市检察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