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子耀
11月24日,阳光明媚。在信阳市浉河区董家河人民法庭的“e杯茶”调解室,随着三杯浓茶见底,村民老王和老李的眉头逐渐舒展。“行,咱们就听万欣庭长的,这事咱俩以后都不能再提。”
茶香氤氲中,董家河人民法庭副庭长万欣长吁一口气。苦口婆心劝了一个月,这一次终于让双方放下成见,握手言和。
老王和老李是董家河镇的茶农,因为琐事发生肢体冲突,矛盾僵持不下。老王起诉到法院,要求老李赔偿各项损失费用3万余元。万欣没有急于开庭,而是将双方请进“e杯茶”调解室,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相关规定耐心释法。经过多次调解沟通,最终促成二人达成和解协议。
这是万欣将茶文化融入法治实践,创新打造“茶桌调解”模式的一个缩影。“茶凉了可以再续,话讲透了心也就通了。”在万欣看来,一杯茶的温度,往往能够融化积怨的坚冰。
董家河人民法庭位于信阳毛尖茶核心产区,辖区内茶企超过2000家,九成以上群众以茶为生。茶园边界、采茶工钱、茶叶结算……这些看似细小的矛盾若处理不及时,极易发酵成难以化解的积怨。
为此,万欣耗时近18个月,在43个村居间反复奔走,创新打造了特色调解品牌“e杯茶”调解室,搭建了信阳首个集非诉引导与矛盾前端化解于一体的智慧平台,直连辖区25个行政村(居)支部书记及20余名网格事务长。
“我们将行政村居党支部书记培养为‘法律明白人’。群众通过‘e解纷’扫码登记诉求,纠纷即时上传到乡镇平安办及司法所的‘云上调解’平台,相关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就可以先行化解。”万欣介绍,法庭终端同步共享所有纠纷的卷宗资料、调解记录等数据,法官随时提供实质性法律支持与调解指导。在纠纷调解失败需要转入诉讼时也可提前介入,尽可能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如今,一个覆盖全域、融合“闭环自治、人民共享、网格指导、司法联动”的“法庭+”大调解网络已初步建成。线上云调解,线下茶解纷,大量矛盾纠纷在茶香中悄然化解,法庭年受案量下降超12%。“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正成为现实。
“以前觉得群众纠纷就是我们综治主任的事情,现在有法庭、司法所,还有乡镇的包村干部,都一起给我们想办法、做工作,我们心里踏实多了。”董家河镇陶街道居委会综治主任陶成良说。
值得一提的是,万欣还开辟涉茶“三通道”:对买卖合同、劳动报酬、人身损害三类涉茶纠纷开通“法治绿色通道”;为茶企开通“法治问诊通道”,对其经营风险提供“法律体检”,增强企业法律意识;为采茶工开通“法治优先通道”,提供“协助查询+上门调解”等便民服务,为茶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坚实法律保障。
“多亏了您之前来普法指导,我们那批茶才能顺利发往外地。”在黄龙寺村茶场,经营者朱某握着万欣的手,不停地道谢。“万庭长只用了十几天就帮我们解决了一起涉茶机械租赁纠纷,保障春茶期间设备的正常运转,有效避免了潜在的扩大损失。”
茶山叠翠,清香四溢。这缕茶香,不仅承载着茶农丰收的希望,也浸润着法治的温情与基层治理的智慧。“法治保障必须走在产业发展前头,不能让任何一户茶农因纠纷误了农时、伤了收成!”万欣说。
现在,由万欣推动出台的《纠纷属地化解前置机制》,已成为守护民生福祉的利器;主导编纂的《涉茶法律知识实用手册》,变成了茶农手边的“法律宝典”。
去年,万欣又延伸司法职能,在试点村部设立“法官驿站”,共享村部办公场所及党员干部、乡贤五老等人力资源,对有代表性或群体性的典型案件集中调解或巡回审理。在重点企业设立“法官流动服务站”,零距离为企业提示法律风险与法律咨询。楼畈村作为首个驿站村居,已经连续五年无讼,万欣个人受案数量连续三年下降。
2023年,董家河人民法庭在700多个基层法庭中脱颖而出,成为我省推荐的六个国家级“枫桥式人民法庭”之一。
茶依然是那杯茶,却因法治的守护而更加温润。万欣用“磨破嘴、跑断腿”的坚守,将法的理性与茶的温情,熬煮成一壶化解基层矛盾的“和谐茶汤”。正是这份“不让一户茶农因纠纷误了收成”的初心,让法治可感可触,也让“枫桥经验”在这片茶乡生根开花、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