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于婷
在司法部委托第三方开展的全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评估中,四川仅次于北京、上海,位居全国第三。如何持续提升法律服务质效,健全法律服务生态,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智能精准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11月24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决胜‘十四五’续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省司法厅副厅长王飙在答记者问时,对全省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相关情况进行了介绍。
据了解,四川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多个方面都走在全国前列。全国首批制定《四川省公共法律服务条例》地方性法规。在全国率先开展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国家标准化试点。同时,将“十四五”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纳入省级“十四五”专项规划。
建成纵向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横向联通寺庙、园区、军队、高校、监所等领域的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3.1万个。统筹设立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平台和网络平台,实现365天7×24小时全天候服务,打破时空限制,及时满足人民群众法律服务需求。五年来,三个平台累计提供法律服务295万余人次。
深化培养涵盖律师、公证员、司法鉴定人、仲裁员、人民调解员在内的多元化、专业化法律服务队伍44万余人,年均提供法律服务500余万件次。截至2024年底,全省通过法律资格考试人员近10.6万余人次。全省律所2297家、全国第五,律师4.2万余名、全国第八,办案量约70万件;全省公证机构210家、全国第一,公证员1321名、全国第二,办证130万余件、全国第二;司法鉴定机构114家、全国第十一,司法鉴定人2483人、全国第二,业务量约24万件、全国第二;仲裁机构18家、全国第二,仲裁员3710名、全国第十,受案标的额300亿元、全国第八;人民调解员20万人,调解案件各类矛盾纠纷43万余件。
首创打造天府中央法务区,成立全国首家国家律师学院西部分院,设立“一带一路”法律服务联盟成都代表处,汇聚律师、公证、司法鉴定、仲裁等头部法律服务机构,审计、会计、税务等涉法律服务机构近400余家,提供“一站式”高品质法律服务。
针对成德眉资地区公共法律服务资源集中,甘孜、阿坝、凉山等少数民族地区法律服务资源薄弱的实情,持续加大对民族地区、偏远地区法律服务支持和帮扶力度,连续六年实施“民族地区法律援助、律师、公证、司法鉴定对口帮扶”,“十四五”期间实现所有县律师事务所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