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海涛声按语
近期,网络谣言颇多,其中不乏涉税的内容,如“房地产税已经完成立法”就是热炒的谣言之一。
其实,只要是稍微有一点点法律常识的人都能想到,地产税法的送审稿草案(更别说提交立法机关审议的草案)都还没有公开征求意见,怎么就可能“已经完成立法”了呢?
但偏偏就有相信的,甚至还可以臆想出不少“神秘内幕”来。哎,无语!
新华网三评之一:
警惕政策一上新谣言就上线
新华网记者 杨玉华、潘峰
从“新增房东税”“养老金要大幅缩水”,到“全民强制缴纳社保”等,一些公共政策刚出台,各类“蹭热度”的网络谣言就会跟风冒头。
为啥政策一上新,谣言就上线?
分析起来,背后藏着两层原因。一是公共政策自带“关注度光环”,事关每个人的钱包、权益,本就是公众焦点。一些造谣者自然不肯放过这些博眼球的“流量富矿”,不惜断章取义、夸大其词,甚至歪曲解读、恶意抹黑。二是部分政策发布或解读存在“模糊地带”。公众疑问缺乏权威解答时,谣言便会乘虚而入,填补大家的“信息焦渴”。
这些谣言或伪造“红头文件”,或假冒权威名义,不仅让公众对政策产生误解,更会挑动社会情绪、消解政策善意。往往让政策落地受阻,政府公信力受损,最终破坏的是整个社会的信任基础。
对恶意造谣生事者,必须持续强化打击力度。要杜绝“政策上新、谣言上线”,不能只靠事后“打假”,更要从源头堵漏洞。
公布政策前多做预判,对涉及面广、公众关注度高的公共政策,提前评估,避免因“考虑不周”给谣言留口子;政策发布同时解惑,用通俗语言把政策说清楚,对公众关心的焦点、疑点主动解读,避免因信息不对称产生误读、误解;谣言冒头后快速辟谣,用准确信息消除公众疑虑。
当然,公众的理性也是“防谣利器”。就像网友说的:“政策不是‘谜语’,解读不该靠‘猜’;消息别听‘小道’,求证多查‘官方’。”
转自:新华社
新华网三评之二:
别让“随口一说”成为扎向企业的“软刀子”
新华网记者 杨玉华、潘峰
“刚签好的合作,因‘企业要倒闭’的谣言差点黄了”“新品刚上架,‘质量有问题’的谣言就让销量腰斩”……这些看似“随口一说”的谣言,实则是扎向企业的“软刀子”,更是扰乱市场秩序的“毒瘤”。今年以来,多地密集开展打击涉企造谣专项行动,向网络谣言伤企乱象果断亮剑。
涉企网络谣言的套路层出不穷。从捏造企业经营危机到散布高管不实信息,再到编造产品质量问题等,让人防不胜防。
一条谣言可能毁掉老店多年积累的声誉,一场有组织的诽谤能让创新型企业陷入绝境。后续维权、辟谣要花大量时间金钱,本应用于研发、扩张的精力,可能全耗在了“自证清白”上。
有地方基层工作人员无奈吐槽:“地方招商拼尽全力给政策、建园区,结果一条谣言就让企业不敢来,前期努力全白费。”如果谣言频发又处置不力,市场会觉得这里“秩序乱、法治弱”,投资信心没了,项目落不了地,最终拖慢地方发展的脚步。
今年国家网信办组织开展的“清朗·优化营商网络环境—整治涉企网络‘黑嘴’”专项行动,从严处置涉企违规账号,正是在给企业撑腰。每一次及时辟谣,都是在为企业扫清发展障碍;每打掉一个网络“黑嘴”,都是在为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筑牢防线。
转自:新华社
新华网三评之三:
剜除“摆拍造谣”这颗网络毒瘤
新华网记者杨玉华、潘峰
近日,“公安部网安局”微信公众号公布一起打击整治网络谣言案例。案例显示,四名自媒体人员为博取流量、直播带货,竟精心策划并摆拍“直播绑架、贩卖器官”的虚假视频。
涉事人员深谙“流量密码”,为吸睛无所不用其极,把制造恐慌当作敛财生意,把散布谣言视作涨粉捷径,剧情怎么惊悚怎么编,怎么骇人怎么演,毫无法律和道德底线。
此类摆拍造谣行为并非个案。从编造悲惨身世到策划家庭矛盾,从刻意制造社会对立到虚构惊悚事件引发恐慌,摆拍套路不断翻新,造假技术持续“升级”。加上算法推波助澜,此类虚假内容往往能在短时间内爆发式传播,其社会危害性呈几何级数放大。
“摆拍造谣”毒瘤的危害不容忽视。一则无端消耗社会公共资源,警方为核实处置虚假信息,需要投入大量警力物力,挤占本用于民生服务的公共力量;二是扰乱社会秩序,尤其涉及险情、警情等虚假信息,极易引发不必要恐慌,破坏社会稳定;再是污染网络生态,当这类内容挤占了公共注意力,真实、有益信息的传播空间便会被大幅挤压,进而扭曲网络舆论生态。
“摆拍造谣”虚假视频,透支了整个社会的信任存量,践踏法治红线和道德底线。必须剜除“摆拍造谣”这颗毒瘤,用法治“手术刀”精准切除病灶,让造假者付出应有代价,更要激活平台审核的“免疫系统”,让虚假内容无处遁形。
转自: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