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阳高县古城镇赵家村一场因秋收引发的纠纷在司法所调解下画上圆满句号。这场看似普通的劳务合同纠纷,折射出基层中法治与情理交融的智慧。
纠纷源于村民宋某雇用金某收割机收割高粱。收割结束后,宋某发现田地留存大量未收高粱穗,要求赔偿损失;而金某则出示事前,强调高粱收割特性不同于玉米,已明确告知“喊停”的处置方式。双方各执一词,矛盾持续升级。
古城司法所接到调解申请后,立即组建由法律工作者、村干部组成的调解专班。工作人员通过实地勘查收割现场、调取农机作业记录、走访知情村民,全面还原纠纷全貌。调解过程中,调解员采用“背靠背”沟通法,既指出宋某作为雇主未及时监督作业的疏忽,也提醒金某作为服务方应更充分履行告知义务。经过数小时6轮的协商,双方达成协议:金某以现金补偿方式承担一部分损失,宋某则不再阻挠对方正常经营。
这起纠纷的成功化解,展现了基层司法所“法律尺”与“人情度”的精准把握。调解员既依据《民法典》合同编明确责任划分,又通过“换位思考”引导当事人理解对方立场。正如参与调解的村支书所言:“司法所不仅帮我们算清了经济账,更算清了人情账。”(王君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