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园园,现任洛阳市西工区邙岭路街道王城北路社区调委会专职人民调解员。作为一名扎根基层的社区调解员,她始终铭记“调解为民”的初心。人民调解工作犹如一根“绣花针”,需巧妙运用“五心”:公心、耐心、细心、诚心和巧心,在基层社会治理这幅锦绣画卷上,绣出和睦温馨的图案。
在学中干,在干中学,筑牢调解工作的根基
初涉调解工作时,她满怀热情却也倍感压力,曾因“懂理不懂法”而碰壁。记得有一次,辖区内两户居民因漏水问题产生纠纷,楼上住户认为漏水是楼道井房所致,应由物业负责;楼下住户则坚持“水从楼上漏,就该楼上修”。双方吵到社区时,情绪激动,争论不休。她当时只想“和稀泥”,劝双方各让一步,却被住户反问“你懂法吗?”一句话让她哑口无言。这件事让她明白,调解工作并非简单的“和稀泥”,它要求调解员既熟知法律法规、政策道理,又通晓乡规民约、人情世故,更要掌握沟通技巧和心理疏导方法。为此,她系统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以便在调解过程中能够精准运用专业方法解决问题。此外,她关注了大量调解领域的公众号,借鉴他人处理类似案件的经验。同时,积极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实操能力。她明白,唯有自身本领过硬,才能在面对各类纠纷时从容应对,赢得当事人的信赖。
用心用情,法理交融,化解百姓心头之结
人民调解工作的核心在于“人”,关键在于“情”,基础在于“法”。在调解实践中,她始终坚持“调解优先、以调促和”的原则,努力寻找情、理、法的结合点。
有一次,社区两户居民因楼栋前应由谁种菜的问题发生争执。一方坚持认为自家房前应由自己种植,而另一方则主张作为新住户,应保持原有的种植习惯,开荒所得的空地应由自己来种。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她首先将情绪激动的双方分开,耐心倾听他们的诉求和委屈,努力稳定他们的情绪。之后组织双方坐下来,引导他们换位思考:“远亲不如近邻,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为了这点小事伤了和气,值得吗?”在此基础上,她借鉴南方某社区“共享菜园”的运营模式,提出了按照各自的喜好及成熟季节划定临时种植区、约定种植时间、定期清理的解决方案。经过几次耐心的协调,双方终于达成共识,签订了调解协议,这场邻里风波得以平息。这件事让她深刻体会到,调解不仅要依法明理,更要解开心结,促进双方的相互理解。
预防为先,排查隐患,构筑社区和谐防线
“防患于未然”远比“亡羊补牢”更为重要。在日常工作中,她定期在社区内走访,与居民聊天,了解社情民意,及时发现潜在的矛盾苗头。结合普法宣传活动,通过举办讲座、发放宣传册、以案说法等形式,向居民普及法律知识,提升他们的法律意识和自我解纷能力。例如,针对社区内常见的物业纠纷、邻里纠纷等,她会在微信公众号提前搜集相关案例和法律法规,运用讲故事的形式,引导居民通过合法、理性的方式表达诉求、解决争端。平时结合社区网格化管理,发挥楼门院长、党员、志愿者的作用,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化解,努力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
作为一名人民调解员,她将继续怀揣对工作的热爱、对群众的真情,不断学习,提升能力,扎根基层,服务百姓,努力做好矛盾纠纷的“化解员”、法律政策的“宣传员”、邻里和谐的“守护员”,为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和谐社区贡献一份力量。
供稿:基层工作科
编排:王 巍 高瑜琪
校核:马建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