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市实验雷剧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唐金凤最近格外忙碌——新一轮的演出即将到来,剧团正一遍遍地排练革命历史剧《血焰》。排练间隙,她又换上另一重身份,作为湛江市百姓宣讲团的宣讲员,走进田间地头、社区乡村,把雷剧的故事和“百千万工程”的内涵一起讲到百姓心里。
当雷剧遇上基层宣讲,这门传统艺术便有了新的使命——成为连接理论政策与百姓生活的“文化桥梁”。
在湛江,“文艺”与“宣讲”的结合正焕发出独特活力。推进“百千万工程”, 宣讲是凝聚共识的关键力量,文艺则是触动人心的生动载体。由湛江市委讲师团组建的湛江市百姓宣讲团,及各区(县)百姓宣讲队不断创新形式、开展特色实践,让党的创新理论和发展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
宣讲现场。 受访者供图
非遗赋能
让政策“入戏入心”
“我们迎难而上,雷剧需要精品,在酷热的排练场里,我们奋战不休……”近日,在“百千万工程”暨“七项行动”霞山区百儒村宣讲现场,唐金凤将雷剧的故事娓娓道来。
从事雷剧33载的她,自诩为“跨界”宣讲员。“一开始接触宣讲,我讲故事就像在念台词。”唐金凤笑道,慢慢地,在湛江市委讲师团的指导下,她逐渐掌握了宣讲的要义,摸索出自己的节奏。
雷剧是湛江独有剧种,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受当地群众喜欢。从陷入低谷到创新复兴,近年来,雷剧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传统文化成为推动“百千万工程”的精神力量。精品剧目《岭南圣母》、脱贫攻坚剧《挖宝记》、传承主题剧《挂帅》……一路走来,雷剧之花在一代又一代雷剧人的坚守中绽放。
方言为舟,戏韵为桨。湛江将雷剧作为“百千万工程”政策传播的创新载体,通过艺术叙事构建政策理解场景,使抽象的战略部署转化为群众可感知的艺术形象,既延续了雷州文化的活态传承,又赋予传统艺术当代政策传播功能。
唐金凤在宣讲现场。 受访者供图
“传统文化需要有人坚守,也需要有人传播。”唐金凤说,“无论演出还是宣讲,我的使命都是一样的——雷剧要得到群众的认可,首先要让群众有机会接触、认识雷剧。”
与戏曲演出相比,宣讲时间虽短,却能让听众在有限时间内了解雷剧的历史、艺术特色和传承故事。“如果通过我的宣讲,让原本不了解雷剧的人对它产生兴趣,以后愿意走进剧场,那就是最好的结果。”她说。
今年,由唐金凤主讲的宣讲作品《雷剧华章》在广东省第二届“粤讲粤精彩”理论宣讲比赛决赛中获得三等奖。她以自身经历讲述雷剧传承与创新之路,将“百千万工程”的政策内涵融入传统戏剧的唱念做打中,引发在场群众强烈共鸣。
“传统文化传承、助力‘百千万工程’听起来宏大,其实就是一场一场去演、一场一场去讲,实实在在做出来。”唐金凤说。
群众共建
让理论“走深走实”
“从2019年起,湛江市百姓宣讲团在全省首创,打造‘文艺+宣讲’模式,在宣讲中融入雷剧、粤剧、快板等元素。”湛江市委讲师团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融入本土文化,宣讲成了有情感、有故事、有笑声的“文化课堂”。
近年来,湛江探索形成“文化赋能—服务嵌入—主体激活”模式,突破“单向说教”惯性,吸引唐金凤等行业代表为宣讲主体,将宣讲过程转化为群众参与共建的实践过程。
宣讲员用鲜活的案例让理论变得可感可知。 杨川 摄
宣讲员因地制宜,巧妙地将“百千万工程”的政策要点转化为身边的鲜活故事,让抽象政策理论变得通俗易懂,极大地增强了宣讲的感染力。
霞山将政策宣讲和民生服务有机结合起来。一场在东纯村的宣讲中,名医支起义诊摊位,农技专家在菜畦边指导农户。“这种方式将政策解读融入服务场景,使群众自然理解‘百千万工程’的惠民本质。”建设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刘妹说。
在廉江,《鲜美廉江》通过传统粤剧唱腔,将乡村振兴成果转化为全新的视听体验,实现政策传播与本土文化认同的双重目标。
坡头“我要去坡头”系列活动之沙滩音乐会上,宣讲员用快板节奏将“百千万工程”要点改编成《乡村振兴新节拍》,打破传统宣讲代际壁垒,吸引了更多青年群体……
如今,湛江的基层宣讲越来越“接地气”,也越来越“聚人气”。接下来,湛江将继续构建“理论+文艺+百姓故事”宣讲的湛江模式,让理论更鲜活、文化更有力、基层更有温度,为“百千万工程”注入精神动力。
南方+记者 林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