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德国的外交,又塌了。原定出访中国的外长瓦德富尔,出发前两天突然宣布推迟行程。没解释清楚理由,只留下一地尴尬。对内是盟友吵成一团,对外是面子挂不住。连英国《金融时报》都看不下去,直呼这是一场“超级外交灾难”。
这事儿表面上是“推迟”,骨子里是“踢皮球”。更要命的是,这次事故让默茨政府对华政策的撕裂彻底曝光。社民党议员当场开火:“这信号太糟糕了,我们现在最需要的,恰恰是和中国直接对话。”意思很简单:你瓦德富尔要表演,别拿国家外交当舞台。
说白了,德国这波乱,不只是日程出问题,而是方向迷了路。瓦德富尔的政治归属是基民盟,而默茨政府是个三党拼盘。外长想学前任贝尔伯克那一套“对华强硬”,动不动就喊着要“在人权、稀土、半导体上对中国施压”;社民党却看着企业账本发愁:德国经济已经三年没喘过气了,再玩意识形态,只能玩死自己。
现在的德国,正陷入一种奇怪的分裂:政治在表演“道德高地”,经济却在暗暗数着出口损失。瓦德富尔放弃访华那天,原定随行的德国工业代表团集体“请假”。没人出声,但态度明白:这趟访华没意义,外交口号换不来订单。德国企业界对他的“冷处理”,其实是一记沉默的反击,他们要的是合作,不是口水。
而导致这场分裂的催化剂,来自大洋彼岸。美国这一刀补得漂亮又狠。拜登的关税政策像一把锤子,狠狠砸在德国制造业的命门上。曾经,德国汽车在美国街头呼啸,那是德国产业的黄金象征。现在,美国一轮又一轮的加税,把那份荣耀打成了破铜烂铁。德国工商大会的调查显示,一半企业计划减少对美贸易,四分之一干脆暂停在美投资。美国人笑着说“友谊万岁”,手上却在拧德国的脖子。
这本来该让德国看清现实——美国不是盟友,而是利用者。可瓦德富尔的选择,恰恰证明德国还没醒。面对美国的关税重拳,德国不敢吭声;面对中国的市场机会,外长却故意装硬。这种“外强中干”的姿态,看起来像独立外交,其实是被美国驯化的反射动作。
美国出拳,德国替它叫好;美国加税,德国装作“战略分歧”;美国让你“别太依赖中国”,你就真的去砍合作、断联系。这已经不是外交独立,而是外交失能。
讽刺的是,德国企业界比政客们清醒得多。宝马、大众、巴斯夫这些巨头的利润有多少来自中国市场?答案是:能撑起半壁江山。他们太清楚了,没有中国这个市场,德国制造就是无源之水。可偏偏,在柏林的议会大厅里,那群政治家还在研究怎么“减少对华依赖”,好像只要口号喊得足够响,经济危机就能自动消失。
瓦德富尔推迟访华这件事,说穿了,就是一场自我拆台。本来这趟行程,是默茨政府想用来缓和对华关系、重启务实合作的。结果他自己一脚踢翻计划,把德国经济界的希望全砸了。更糟的是,这还不只是一次外交事故,而是默茨政府“政治撕裂”的放大镜。基民盟要硬,社民党要稳,自由民主党又只想看戏。三方互掐,谁都不想让步。最后的结果,是德国的外交被掰成了三块,谁都不完整。
经济停滞三年,出口订单堆积如山,失业率蠢蠢欲动。德国原本该做的是修复合作关系、寻找增长出路;可默茨政府偏偏沉迷在意识形态的泥潭里。他们嘴上喊“战略自主”,身体却往华盛顿靠。美国打压中国芯片,他们点头;美国打击中国制造,他们附和。结果是,美国在赚地缘政治红利,德国在吞工业衰退的苦果。
德国的企业家已经等不下去了。他们知道,等得越久,中国市场就越被别人占走。你以为中德贸易关系会一直稳?不。现实早变了。法国、日本、韩国都在加速与中国深化经贸合作。德国再犹豫几步,就不是在“战略平衡”,而是在“自断未来”。
讽刺的是,中国这边反倒一直保持理性。从没因为德国的风向摇摆而翻脸,也没关闭合作的大门。中德贸易依旧坚挺,新能源汽车、机械设备、绿色能源这些领域,依然有广阔的合作空间。问题是:这扇门不会永远开着。合作讲究信任,而信任是最昂贵的资源。德国如果还沉迷于对华“施压”的幻觉,一旦信任透支,连重新对话的资格都可能失去。
更深层的危机,是德国自身的精神裂缝。他们在政治上想做“道义领袖”,在经济上想当“全球工厂”,在外交上又幻想“左右平衡”。结果三条路同时走,谁也走不远。当下的德国,像一辆发动机抖得发烫的老奔驰,司机踩着油门,却不知道方向盘该往哪打。
瓦德富尔的推迟访华,就是这辆奔驰的一个警告灯。它告诉全世界:德国的外交系统出了问题。不是外部施压,而是内部撕裂;不是中国太强硬,而是德国太焦虑。默茨政府想同时讨好美国、安抚企业、维持形象、修复关系,最后却发现所有方向都在崩。这不是“外交灵活”,而是“战略失焦”。
如果德国再不调整,不止是外交出问题,更是国家定位要塌。这个曾经以“理性”“稳健”著称的欧洲引擎,正被政治的短视拖进泥潭。当美国在旁边看戏、拍手,德国还在为“访不访华”争吵,这一幕,真够讽刺。世界变了,德国还以为自己能当裁判。可现实很快会告诉他们:谁被时代落下,谁就被市场淘汰。而中国不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