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与北京大学出版社在上海共同发布了《中国式现代化慈善事业的制度体系研究》。该书是徐家良教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成果,基于全国多地民政部门调研,慈善组织、互联网平台等慈善参与主体访谈及政策文本分析,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慈善事业制度体系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为新时代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提供了重要学术支撑与实践指引。
研究表明,我国慈善事业已形成以党的领导、法律法规、协同治理、社会动员和监督管理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党的全面领导持续强化,政治引领、思想引领和组织建设不断深入;以《慈善法》为基础的法律制度框架基本确立,配套政策逐步完善;党政协同、央地联动、政社合作机制日益成熟,多地创新设立社会工作机构,推动多元共治;政府引导、组织推动与公众参与相结合的动员格局初步形成;国家监督与社会监督互补的多层次监管体系逐步健全。
然而,研究者同时指出,制度运行仍面临多重挑战——领导机制存在认知偏差与党建薄弱问题,法律制度顶层设计不足、衔接不畅,协同中职能边界模糊、社会力量参与受限,监督协同不足且公众监督持续性弱,动员机制行政化倾向明显、社会组织动员能力不足,制约了慈善效能的发挥。
对此,研究者提出系统性优化路径,包括强化“一核多元”领导格局,提升党建引领力;完善复合型法律体系,推进专门立法与支持政策落地;构建“以政带社”的协同机制,设立统筹协调机构;创新以表彰激励为核心的动员模式,培育慈善文化;建设全国性数字化监督平台,推动全流程透明化,形成全民可参与、可监督的智慧慈善生态。
研究称,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目标,慈善制度发展将聚焦法治化、数字化、全民化三大方向。当前部分省市已在慈善数字平台、社区慈善试点等方面取得进展,为全国制度优化提供了实践基础。该研究为新时代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系统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