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韵
重庆中欧班列10月24日首发直达非洲线路。该线路通过“铁路+海运”跨洲际联运模式,最终抵达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中非贸易的密切是显而易见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对非洲进出口增长19.5%。中非贸易规模稳步提升。今年6月,中国政府宣布对来自53个非洲国家的所有进口商品实施零关税待遇。这一开放举措覆盖范围之广、受益面之大,在经贸史上极其罕见。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非洲增长与机会法案》于2025年9月30日正式到期。自2000年实施以来,该法案为大部分非洲国家提供了免关税待遇和市场准入便利,对推动非洲对美出口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法案的现行版本到期后,至今未进入美国国会的重新授权程序。不仅如此,美国自2025年4月起对非洲国家征收了10%至30%不等的关税。这一关税政策直接削弱了非洲国家多年积累的出口优势,让非洲国家部分刚刚发展起来的制造业遭受灭顶之灾。
可以说,美国与中国的对非政策已经走上截然不同的两条道路,一种是以地缘竞争为目标试图将非洲纳入西方主导的排他性供应链,另一种则是以自由贸易为核心的开放性供应链。近年来,美国依托《通胀削减法》中设定的原产地规则与“受关注外国实体”条款,以及《国防生产法》的“友岸外包”导向,试图将地缘政治与关税、补贴挂钩,构建一个以政治一致性为标准的排他性供应链网络。对非洲国家而言,这意味着其能否参与美国主导的这一生产体系并非由产业竞争力决定,而是由美国的战略偏好所决定。一旦外交立场或合作偏好不符合美国要求,该国即可能被暂停关税优惠或排除在供应链补贴之外。
与之相比,中国的对非政策坚持以开放性为核心逻辑,中国对来自53个非洲国家实施全品类零关税待遇,不附加政治条件,不设意识形态门槛,这种开放性不是短期交易性的,不是以控制资源为目的,而是旨在为非洲国家提供一个可进入、可预期、可长期规划的外部市场。在这种政策框架下,供应链的形成不是基于“谁被允许加入”,而是基于非洲国家和企业在自身发展策略基础上自主选择如何参与全球价值链。对非洲而言,这不仅降低了贸易成本,更关键的是提供了长期的稳定性与确定性,为投资沉淀、制造业培育、就业增长及产业升级提供了结构性空间。
中国的零关税政策并非单向的“援助”,而是对非洲自主发展的结构性赋能。长期以来,非洲的工业化基础相对薄弱。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2024年工业统计年鉴》数据,非洲制造业出口仅占全球制造业出口的约1.3%,而制造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长期偏低——2023年仅为13%,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的28%。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实施零关税政策,不仅显著降低了非洲工业制品进入中国市场的成本,更通过市场机制反向激励资本向非洲本地制造业流动。扩大在非生产布局的企业,不仅能够利用非洲丰富且低成本的劳动力和资源要素,还可以凭借零关税政策,将制成品直接出口至中国这一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从而显著提升投资回报率与非洲投资吸引力。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中国的零关税政策是一种道路自信的体现。它展示出中国在经济全球化新阶段探索出一条区别于传统强权政治逻辑的发展之路。中国相信,发展不应是少数国家的特权,开放也不应附带政治条件。正因如此,中国不会像某些西方国家那样,将贸易工具化、政治化,而是以市场开放作为对外合作的最大诚意。零关税政策的背后,既是中国对自身发展经验的坚定认同,也来自对世界多极化与南南合作趋势的深刻洞察。它是对非洲自主发展潜力的尊重,也是对多边自由贸易体系稳定性的维护。
在全球保护主义抬头、地缘竞争加剧的大变局之下,中非合作,就能够用开放回应封闭,用合作对抗分裂,用共赢取代对抗。这不仅是中非携手发展的现实选择,更是推动世界走向更加包容、公正与可持续未来的中国答案。(作者是湖南大学非洲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