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调查作为企业招聘的重要环节
是核实求职者职业信息、
规避用人风险的重要手段
然而
一些背景调查
却将与岗位无直接关联的私人事务
纳入评判体系
“个人作风问题”、小额网贷记录、
甚至曾与物业有过纠纷
都让求职者亮起“黄灯”!
当“背调”成了“滥调”
谁来保护求职者的权益?
曾与物业有纠纷
入职背调“亮黄灯”
“因为背调结果显示‘黄灯’,我们无法进行下一步了。”
不久前,应聘某食品公司的罗女士,突然接到该公司HR发来的这则不予录用通知。经过反复沟通,罗女士才得知自己被背调公司标为“黄灯”的原因——“有过诉讼记录”“曾经是被告”。
“接到背调结果时人是蒙的,想了很久都没想到我什么时候成过被告。”罗女士告诉记者,她后来推断出唯一可能的诉讼记录,“2018年,我们小区的业主跟物业有过纠纷。当时物业公司起诉了很多业主,估计我也是其中之一。”
后来,罗女士查阅案件公开信息发现,该案中,自己的确被列入了被告名单。应聘企业的人事部门透露称,因为这起纠纷的存在,罗女士在系统中自动亮了“黄灯”,而一旦“黄灯”亮起,流程就会卡住,罗女士对此很无奈,“运营客服岗和物业纠纷完全无关,不知道这是什么用人标准。”最后,罗女士放弃了入职该食品公司的机会。
记者了解到,一些背调公司受用人单位委托对求职者开展背调,并在背调报告中标注“绿灯、蓝灯、黄灯、红灯”,以此代表求职者的“风险”由小至大。在上海市金山区人民法院近日审结的一起劳动纠纷案中,求职者张先生也因有诉讼记录被用人单位拒绝录用。
2024年4月,张先生接到一家软件开发公司的录用函。然而,就当张先生从原公司离职后,该软件开发公司突然联系他,张先生的背调结果是“黄灯”,不符合其录用标准。
后来,张先生从背调公司处得知,自己拿到“黄灯”评价的原因是其存在诉讼记录。对此,张先生提出异议称,诉讼记录是其曾因被骗取钱财而发起的维权诉讼,且自己是原告。此后,背调公司将张先生的背调结果改为“蓝灯”,但该公司仍以原理由拒绝录用。
“诚信是劳资关系的基石,诉讼记录本身并非拒绝录用的正当理由。”对于该案,上海市金山区人民法院法官杨锋分析认为,诉讼作为法律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不仅是解决纠纷的司法途径,更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机制。
“劳动者若因行使诉讼权利而被拒绝录用,等于变相剥夺了劳动者维护权益的法律救济途径,使得劳动者在就业与维权之间进退两难。”杨锋说。
最终,法院经审理认为,软件开发公司的上述行为违背诚信原则。综合考虑张先生支出的房租等费用,并结合后续张先生入职的工资报酬酌定的失业赔偿,判处该公司向张先生赔偿1.32万元。
背调公司
不能只当“传声筒”
罗女士和张先生的遭遇并非个案。一些背调对于求职者信息过度收集引发争议。
记者梳理多个社交平台发现,不少求职者吐槽背调“管太宽”:有人因大学时的小额网贷记录被追问细节,有人刚通过面试就被要求提供家庭成员身份证号,还有人因与前房东的租房纠纷有诉讼记录,在背调中被标注“风险提示”——这些与岗位履职无关的信息,成为他们求职路上的“隐形障碍”。
更有甚者,一句“生活作风存在问题”,也有可能成为拦住求职者的一道“坎”。
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曾审结过一起案件:王某在入职一家科技公司前,公司委托某背调公司对其进行背景调查,过程中,背调公司职员联系到王某在前公司任职时的同事刘某。随后,背调公司在出具的《目标雇员背景调查报告》中载明:“雇主一HR刘某表示候选人王某的价值观、生活作风存在问题(黄灯)。”
得知此事后,王某颇为不满,并诉至法院,主张刘某所述均不属实,背调公司出具的报告导致其入职薪资水平降低,且相关评价内容已被一定范围内人员知晓,致其社会评价降低,构成对其名誉权的侵犯,要求背调公司对此承担侵权责任。
法院在审理中查明,王某曾起诉刘某,事由与本案一致。经审理,法院认为,背景调查类公司不能只当“传声筒”。根据我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规定,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背调公司未核实访谈对象信息来源与可信度,对王某做出“黄灯”评级,对王某的入职、薪资、社会评价都造成了一定影响,对于王某要求背调公司立即停止侵犯其名誉权的行为,并对其赔礼道歉、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等,于法有据,法院判决予以支持。
辛永杰(化名)作为公司部门负责人,曾配合第三方背调公司,为一名离职员工做过背景调查。“当时背调公司的问题比较聚焦,基本是跟岗位相关的内容,如专业技能、团队协作精神及工作责任心,还有离职原因等。我据实表述,进行了客观评价。”
在她看来,这种针对性强、聚焦职业能力与履职表现的背调才会起到相应作用,既能帮企业“避坑”,也能给有能力的求职者进行推荐,对双方都是负责任的筛选。
让背调回归本质
需明确的是,背调的本意,是为构建企业与求职者的信任关系,而不是制造门槛。对求职者来说,向用人单位提供能证明自己职业能力的个人信息,并保证信息的真实性,是展现求职诚意的重要一步;对用人单位而言,对求职者提供的信息进行一定的调查核实,有利于更全面地了解求职者与岗位的匹配度,从而做出客观判断。
背调看似只是用人单位核查求职者信息的方式,但核查范围是什么、怎么核查,却反映了一家企业的用人水准和文化氛围。用人单位如果以背调为工具,对求职者各方面信息毫无边界地广泛搜罗,甚至连诉讼记录、职场“绯闻”都囊括其中,如何“广罗人才”?能否做到“人尽其才”也令人怀疑。
背调的“脱缰”和滥用,无疑也对就业市场供需两端的匹配制造了梗阻。对此,相关部门不妨进一步细化法律法规,明确界定背调的范围和边界,为企业和背调机构提供指引。劳动监察等部门要加大对违规背调、侵犯求职者权益的行为查处力度,提高其违法成本。
企业自身更要理性看待背调结果,树立正确用人观念,不能用放大镜去审视求职者的过去。真正的人才评估,应该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石之上,背调也只有服务于筛选人才而不是剔除人才,才能发挥应有作用。
职场的信任需要双向守护,“越界”背调当休矣!企业需要真实的求职者信息,求职者也需要真实的企业评价。当背调变成“滥调”,伤害的不仅是某个劳动者的权益,更是整个职场生态的诚信根基。唯有让背调公司在“核实义务”前多一分敬畏,在“信息边界”前多一分克制,才能让背调真正成为连接企业与人才的诚信桥梁,而不是侵权的“隐形推手”。
来源: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