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俩突然被公司辞退,连个说法都没有,该找哪个部门说理?能起诉维权吗?”7月的一天,张先生和王先生满脸焦灼地走进原平市综治中心,在法院诉讼服务台前急声询问,眼中满是无措与期盼。
“两位大哥别慌,坐下喝口水慢慢说。”值班法官助理小刘立刻起身,递上两杯温水,“政法各单位和人社、劳动仲裁这些职能部门都在综治中心集中办公,你们的事在这里就能找到解决方向。”
这样耐心接待群众、倾听诉求的场景,正是原平市人民法院驻综治中心团队的工作日常。为更好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原平法院以原平市综治中心为多元解纷阵地,由员额法官带领团队轮驻综治中心,推行“1+1+1”(1名法官+1名法官助理+1名调解员)模式,通过开展立案咨询、指导调解、司法确认等服务,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
在化解矛盾过程中,法院团队根据当事人意愿与案件性质,对症开方。对适宜调解的纠纷,积极引导当事人选择非诉讼方式化解,由综治中心根据纠纷类型精准指派专业调解员介入。遇到涉及法律适用、证据认定的复杂问题,法官第一时间介入,从法律角度提供专业意见,确保调解不偏离合法轨道。对调解成功的案件,法院当场启动司法确认程序,通过出具裁定书赋予调解协议强制执行力,让“纸上约定”变成“权益保障”。若当事人不同意调解或调解未能达成一致,团队则会协助整理立案材料,引导当事人通过线上或线下渠道向法院登记立案,实现“调解—确认—立案”的无缝衔接,确保矛盾纠纷“有人管、能解决、不拖延”。
自今年5月驻点以来,原平法院指导调解纠纷100余起,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200余人次,成功预警并化解2起群体性纠纷,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民生答卷”。值得一提的是,经法院司法确认的调解协议,履行率达到100%,真正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
不久前,在原平市相邻的两个村子里,两户村民因宅基地边界问题闹得不可开交,矛盾从口角争执升级到肢体冲突,村干部多次调解都无济于事。原平法院驻综治中心团队得知情况后,迅速启动“法院+综治+专业部门”联合调解机制,法官牵头,联合土地仲裁委员会工作人员、当地村委会调解员组成专项小组,顶着烈日上门勘查现场,对照地调档案图纸逐寸丈量土地、核对权属信息,用事实和数据打消了双方的疑虑。同时,法官从邻里和睦的角度耐心疏导,帮两户人家回忆过往互帮互助的情谊。最终,在多方努力下,双方不仅达成了边界划分协议,还主动握手言和,一场可能激化的邻里矛盾就此圆满化解。
“以前觉得打官司费钱又费时间,没想到在综治中心跑一趟,问题就解决了。”事后,其中一户村民感慨道。这种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解纷模式,不仅为当事人节省了往返法院的时间成本、聘请律师的经济成本,更从源头上避免了矛盾升级,让“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治理目标落到了实处。
原平法院将持续深化“法院+综治”联动机制,进一步完善诉调对接流程,推动与公安、信访、人社等部门的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把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治理智慧,转化为更接地气、更暖民心、更具实效的解纷服务,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实的司法保障。
上一篇:车辆剐蹭起纷争 法院调解化纠纷
下一篇:缅北徐发启犯罪集团专案详情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