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以赛促建,锻造劳动争议调解“专精”队伍(主题)
——首届劳动争议调解员技能竞赛全国决赛现场观察(副题)
本报记者 李娜
“公司无故开除我,必须给个说法”“长期夜班已造成身体损伤,我的诉求是调岗或赔偿”“我们签订的是劳务合同,公司没有缴纳社保的义务”……劳动争议调解室里,员工与公司人事相对而坐提出诉求,劳动关系的纠纷与矛盾该如何化解?
10月16日下午,四川成都,以“法治保障权益 调解助力和谐”为主题的首届劳动争议调解员技能竞赛全国决赛进入终极对决阶段,8支闯关队伍在不同的调解情景模拟中抽丝剥茧破题,让在场观众沉浸式地感受到调解的魅力。这也是本次大赛最具特色的环节。
优秀员工王某母亲病危,情急之下提交假条赶赴家中,在获悉请假未获批准后,即刻准备返回公司,途中获悉母亲去世又返回老家处理后事,期间总计离岗9天。公司根据《员工手册》“旷工”处理的相关规定,对其解除劳动合同并不给予经济赔偿。员工不服、公司不退让,双方走进争议调解室寻找解决方案。
“我递交了请假条,公司对此知情,如何认定为无故旷工?”“请假未获批准,公司2000多名员工都扔个假条就离岗,那还得了!”……结合给定案例,模拟调解中员工和企业方的角色扮演,在情景推进过程中给参赛队伍出了不少难题。
受理案件、调查核实、主持调解……两支代表队抽到这一模拟调解,尽管双方剑拔弩张,参赛选手们还是在背对背调解过程中,找到了达成调解的关键突破点:公司依据的《员工手册》有王某的签字确认,尽管事出有因,违反规定系既成事实;企业方虽有理有据,但在解除员工劳动关系的决定未履行告知工会的程序,存在疏漏。遂都将案件调解朝着恢复劳动关系的方向推进。
“无规矩不成方圆,就这样恢复原岗位,我们怎么和其他员工交代?”企业方抛出调解的最后一道难题。选手们则以“孝道是中华传统美德”“法外仍有人情”为支点消解顾虑,最终双方达成和解。见证调解化解矛盾、走向共赢,观众以热烈掌声予以激励。
劳动争议调解在劳动关系矛盾纠纷预防化解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劳动领域贯彻落实的生动实践。提升劳动争议调解工作水平,关键在于加强劳动争议调解员队伍建设。
“以赛促训、以赛促干、以赛促建。”全国总工会法律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搭建全国性的劳动争议调解竞技交流平台,让劳动争议调解员展示专业素养、切磋调解技能,就是希望选树一批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劳动争议调解能手,推进建设一支专业化、规范化的劳动争议调解员队伍,为推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供坚实支撑。
“完全沉浸其中,似乎忘记了是在比赛现场”“在比赛过程中,与各个代表队之间互相学习交流,这是非常宝贵的机会”“演练即实战,我们希望通过劳动关系双方之间的理解和信任,共建和谐劳动关系”……进入决赛的96名选手,3人为一组,各队既有工会业务骨干,也有人社部门专业力量,还有来自企业一线、了解实践需求的工会干部和职工代表,比赛结束后,大家意犹未尽,对未来做好调解工作信心满满。
中国工会十八大以来,全国总工会始终高度重视劳动争议调解员队伍建设,积极推动劳动争议调解工作高质量发展。2024年,全国工会参与处理职工争议调解案件80.7万件,其中工会直接受理调解争议案件16.5万件,接受仲裁机构委派调解争议案件18.1万件,接受法院委派委托调解案件46.2万件,调解成功率约80%。
健全完善劳动争议多元化解机制,依法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需要多部门协同配合、共同推进。记者了解到,以此次全国竞赛为契机,各级工会将进一步参与劳动争议多元化解工作,全面推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工会实践,协同多部门完善制度保障、建设专业队伍、加强支持保障、强化数智赋能,在参与基层治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积极作用。
来源: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