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充分展现基层司法所工作风采,县司法局将持续刊播各司法所工作动态和成效,营造浓厚干事创业氛围,推动我县司法行政工作再上新台阶。
因耕地边界不清晰引起的相邻地权问题是农村常见的纠纷,也是影响基层稳定的重要因素。近日,丁里长司法所通过“找基准—精测量—签协议”的三步调解法,成功调解一起相邻地权纠纷,让多年的老邻居解开心结,重归于好。
边界渐成“模糊账”,老邻居心砌“矛盾墙”
在郓城县丁里长街道某村的玉米地里,两根新砸的“灰角”笔直地立在地头,旁边散落着钢卷尺的印记。就是这两个不起眼的界标和一组精准的测量数据,让村民张某某与李某某僵持数年的土地边界纠纷终于画上了句号。随着《人民调解协议书》的签署,曾经互不相让的老邻居重新握起了手。
张某某与李某某是实打实的老邻居,两家的承包地像两块拼接的拼图,紧紧相邻了大半辈子。早年村里分地时,双方凭着“老规矩”耕种,倒也相安无事。可随着耕种次数增多,没有明确标识的边界渐渐成了“模糊账”,分歧也随之而来。
“每次犁地都得盯着,就怕越了界被说闲话。”张某某坦言,最初只是偶尔的言语争执,后来演变成耕种时的直接冲突。去年春耕,张某某觉得自家地块边缘的垄沟“歪了”,认为是李某某越界耕种;李某某则拿着早年的分地记录反驳,坚持“边界从没动过”。从那以后,原本互相帮衬的两家彻底闹僵——路上碰见不搭话,种地时各守一边,连孩子间的玩耍都受了影响。
快速响应耐心调,实地勘验找“灰角”
村里曾先后三次组织调解,每次双方都各执一词,达成的口头约定转脸就反悔,纠纷成了没人能解开的“死疙瘩”。
“村里调解不了,就找司法所试试!”在村民的提醒下,张某某拨通了丁里长司法所的电话。接到诉求后,司法所立刻启动响应机制,有着三十余年基层调解经验的司法所长梅景恩负责调解此案。
“土地纠纷最怕‘没依据’,必须找到双方都认可的参照标准。”梅景恩第一时间与双方沟通,双方都认可“边界以地块北头灰角为基准”,可张某某说“灰角早被对方动手脚了”,李某某也记不清具体位置。为了找到关键证据,梅景恩第二天就带着村主任张某、村民代表李某钻进了玉米地。
玉米秆密不透风,三人蹲在地上扒拉浮土,足足找了两个小时,终于在地块北头的犄角旮旯里摸到了硬邦邦的东西——是那个被遗忘的“老灰角”。这个用石灰和黏土混合砸制的界标,表面虽已风化发白,但轮廓依旧清晰。“有了它,边界就有了‘根’!”梅景恩蹲下身,用红漆在灰角旁画了个圈,作为测量基准点。
钢尺量出新边界,协议签订真和睦
测量当天,张某某和李某某都准时到了现场。梅景恩铺开带来的钢卷尺,一端固定在老灰角上,另一端由村主任张某拉住,逐段向南丈量。“从老灰角向南12.3米,是第一个新灰角位置,距东边墙2.75米!”“再向南8.6米,第二个新灰角,距东边墙2.95米!”梅景恩一边报数,李某一边在笔记本上记录,还不忘用手机拍下测量过程。
张某某凑上前盯着卷尺上的刻度,没再出声;李某某则绕着标记点转了两圈,轻轻点了点头。“尺子量得明明白白,老灰角又是公认的界标,这结果我认。”李某某的话,让现场的气氛瞬间缓和下来。
测量结束后,梅景恩在田埂上铺开纸笔,结合测量结果拟定《人民调解协议书》,约定双方以地块北头原始灰角为基准,南头砸设的两个新灰角为边界线,各留50公分地堰,并按划定边界行使土地承包经营权。他逐字逐句向双方解读条款,确保两人都清楚权利与义务。
“条款写得细,以后不会再扯皮了。”张某某听完,率先拿起笔签下名字,重重按上红手印。李某某紧随其后,签字时手都稳了不少。放下笔的瞬间,张某某主动伸出手:“之前是我太较真了,别往心里去。”李某某愣了一下,赶紧握住对方的手:“我也有不对的地方,以后还是好邻居。”两只布满老茧的手紧紧握在一起,旁边的玉米叶被风吹得“沙沙”响,像是在为这场和解鼓掌。
如今张某某与李某某的地块边界已然清晰:两根新灰角笔直挺立,50公分的地堰收拾得干干净净。
“这起纠纷的化解,关键在‘精准’二字。”梅景恩介绍,农村土地边界纠纷占基层矛盾总量的近三成,多数因“边界模糊、依据不足”导致调解困难。此次调解以“老灰角为基准+钢卷尺测量+多方见证”的模式,既尊重了农村的乡土习惯,又用精准数据消除了争议空间,让双方“看得明白、听得服气”。
目前,丁里长司法所“找基准—精测量—签协议”的三步调解法成功解决老邻居“争地边”纠纷,为解决相邻地权问题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经验做法。“基层调解不能只讲‘大道理’,得用老百姓认可的方式解决问题。”梅景恩说,一把钢卷尺量出的不仅是土地边界,更是邻里间的信任与公平。
来源:郓城县司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