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玛”走村入户为群众宣传法律知识,上门开展调解工作。受访者供图
新墟镇“法律明白人”开展调解工作。
受访者供图
“太感谢你们了!”拿到赔偿款的新墟镇群众吴某某紧紧握着阳西县法学会新墟镇基层服务站点工作人员的手,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时间回到今年1月19日,一场意外打破了吴某某的平静生活。这起持续半年的人身损害赔偿纠纷,在新墟镇首席法律咨询专家与调解员的合力推动下,日前得到了圆满解决。
近年来,阳西县始终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推动法学会基层服务站点建设和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深度融入“1+6+N”工作体系,充分发挥“法律明白人”专业优势,既坚守法律底线,又兼顾人情温度,让调解不仅解决“法理之争”,更化解“心里疙瘩”,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持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精细化水平,为社会和谐稳定筑牢坚实基础。
●南方日报记者 赫鹏翀 通讯员 刘诗莹 陈兴珠
突遭飞来横祸
赔偿金成争议焦点
1月19日,吴某某正在公司内进行叉车作业,不料陈某驾驶的货车突然驶来,避让不及间,吴某某的腿部被撞,随即被送往医院治疗。
突如其来的车祸,不仅让吴某某的身体受到伤痛的折磨,赔偿问题又成了新的难题。吴某某就医疗费、误工费等赔偿事宜多次与陈某沟通,但双方始终各执一词,协商屡屡陷入僵局。无奈之下,2月20日,吴某某向政府部门申请调解。
接到申请后,新墟镇首席法律咨询专家第一时间启动案件核查工作。为了还原事发真相,专家先后走访了多名当天共同作业的工人,并逐一核实细节,确认是陈某在开车过程中,因操作不当造成吴某某腿部受伤,陈某需承担相应责任。
2月27日,一场调解会在新墟镇“老玛”调解室召开。专家与调解员首先梳理了案件事实,在充分了解双方当事人的诉求后,对双方进行释法明理,依法分析陈某的赔偿责任。陈某坦言自己认可责任,但对赔偿金额有异议,认为吴某某提出的赔偿过高;而吴某某又不愿轻易让步。因赔偿金额问题无法达成一致,首次调解未果。
“背对背”调解
让纠纷画上圆满句号
首次调解失利并未让阳西县法学会新墟镇基层服务站点工作人员退缩,为了避免矛盾进一步激化,也为了切实解决当事人的困扰,专家与调解员决定采用“背对背”调解法开展工作。
他们分别多次联系吴某某与陈某,一边安抚吴某某的情绪,帮他梳理合理诉求;一边向陈某释法,分析拒不配合调解可能面临的法律后果。期间,情绪激动的吴某某一度提出要向法院起诉。专家耐心劝说:“诉讼不仅耗时费力,还可能加剧双方矛盾,再给调解一次机会,我们一定帮你们找到平衡点。”正是这份坚持与真诚,让双方最终同意再次坐下来协商。
8月12日,专家和调解员再次组织双方进行调解。他们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关于人身损害赔偿的相关规定,结合吴某某提供的住院病历、费用单据等凭证,逐一核算合理赔偿数额,让陈某清楚了解自己应承担的责任;他们客观分析调解与诉讼的利弊,还引用类似案例,引导吴某某换位思考,理性看待赔偿问题。
“大家都是打工的,谁也不想出这种事,你受伤受苦,我也很过意不去,之前是我没算清账,现在我认可这个赔偿数额。”在专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劝说下,陈某率先松口。吴某某也被他们的努力打动,同意适当调整赔偿要求。最终双方达成一致,陈某一次性支付吴某某赔偿款18000元。当双方在调解协议书上签字时,这场持续半年的纠纷终于画上圆满句号。
■延伸阅读
“老玛”为民化解
大小事
在阳西县新墟镇,当地儿媳称呼婆婆为“玛”,家庭矛盾通常由“玛”来调解。近年来,阳西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打造一批个人品牌调解工作室,助力基层治理。其中,新墟镇“老玛”调解工作室积极参与推进基层矛盾纠纷就地化解,成为基层调解工作的一张亮丽名片。
2019年,新墟镇结合地方实际,发动群众威望高、调解技巧强的人民调解员和退休老干部等“五老”人员参与,打造了新墟镇“老玛”调解工作室,针对山林土地纠纷、欠薪欠资纠纷、损害赔偿纠纷、婚姻家庭纠纷等开展调解工作。
“老玛”调解员主要是退休干部,她们经常深入基层,主动排查矛盾纠纷的苗头隐患,力求将其消除在萌芽状态。“老玛”调解员从“情、理、法”等多个角度进行耐心劝解,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所以能够成功化解群众矛盾。
坚持“暖心调解、促进和谐”的工作理念,新墟镇“老玛”调解工作室做到一般纠纷就地调解、疑难纠纷“智库”调解、重大纠纷联合调解,以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深刻内涵,为维护地方的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积极推进个人品牌调解室建设的过程中,阳西县近年来已先后建成了新墟镇“老玛调解室”、儒洞镇“老陈调解室”、织篢镇“赖老调解室”、程村镇“老苏调解室”和上洋镇“老黄调解室”等5个各具特色的个人品牌调解室。
这些调解工作室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有力推动人民调解工作的深入发展,为“1+6+N”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建设注入强大动力,也为阳西的高质量发展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