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周文德 通讯员 何帅帅 杨理想
一桩看似普通的邻里纠纷,却因一时冲动,让两个家庭同时站在了刑事被告席上……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但在某些情况下,近邻之间也最容易因日常琐事产生摩擦。李某与郭某两家人同住一村,毗邻而居已有多年,却未曾想,最终竟因一个垃圾桶的位置问题,闹到了不可开交的地步。
“小桶”引爆大矛盾 邻里纠纷升级刑事案件
李家和郭家的对门邻居,多年来,两家虽表面相安无事,实则对彼此的一些生活习惯积攒了不少怨气。郭家经营着一家饭店,平时会产生很多餐厨垃圾,垃圾桶的摆放位置在两家中间。李家觉得郭家总把垃圾桶放得离自家门口太近,夏天异味弥漫,蚊蝇滋生;郭家则认为李家过于计较,故意找茬。平日里,双方遇见也多是冷脸相对,互不搭理。
2024年8月19日下午,矛盾终于彻底爆发。当天,李某因不满垃圾桶离自家门口过近,于是趁郭家不注意,将垃圾桶推进了路旁的沟里。郭某的丈夫程某发现后,就在门口叫骂。李某夫妇也不甘示弱,冲上前和程某针锋相对。两人你一言我一语,谁也不肯退让,争吵迅速从垃圾桶问题扩展到以往诸多琐事上的不满。期间郭某听到声音,也出来对峙。争论间,郭某李某二人扭打在一起。
最后,尽管二人被闻讯赶来的双方家属拉开,但冲突依然升级——李某胳膊和肋骨多处软组织损伤,郭某脸部淤青,左侧肋骨也有明显挫伤。后经司法鉴定,二人损伤程度均构成轻伤二级。
一场因垃圾桶摆放引发的寻常口角,最终演变为涉嫌故意伤害罪的刑事案件。昔日邻里反目成仇,不仅双双面临刑事追责,更让两个家庭陷入了漫长的痛苦与对峙。
检察官主动牵头 多方联动促和解
案件进入检察环节后,承办检察官敏锐地意识到,这并非是一起简单的刑事案件,其背后是长期积累的邻里怨气与一时冲动所带来的悲剧。
初次约谈双方时,场面一度紧张。李某情绪激动地说:“检察官,您给评评理,她家垃圾桶天天堵我家门口,这谁受得了?”另一边,郭某也毫不退让:“明明是她先动手的,我这脸到现在还疼呢!”检察官并没有急于反驳,而是先为两人各倒了一杯水:“咱们今天不争对错,就是好好说说各自的难 处。法律是讲理的,但更希望能解开心里的疙瘩。”
为了真正打开两家人的心结,检察官多次前往双方家里走访。在一个闷热的傍晚,他来到村里,正好遇到李某的儿子。站在院门口,他推心置腹地说:“我知道您心疼母亲,但这样僵持下去,她们两位天天睡不好吃不好,最终受苦的还是她们。”年轻人叹了口气:“检察官同志,不是我不讲理,实在是对方太过分了。”检察官点点头:“我理解。但如果我们能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是不是比两败俱伤更好?”
在司法所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检察官又一次来到郭某家。坐在农家小院里,他诚恳地说:“大姐,咱们都是讲理的人。您想想,仅仅因为一个垃圾桶,就留下案底,不仅自己失去自由,孩子的前途也会受到影响,值得吗?”郭某沉默良久,终于开口:“其实那天我也是气上头了……”
检察官积极协同多方力量,构建调解网络。他与双方代理律师沟通时说:“我们的目标不是简单地定罪量刑,而是要真正化解矛盾,让两家人能够继续和睦相处。”在与村委会干部座谈时,他提出:“能不能请村里出面,重新划定垃圾桶摆放区域?这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村干部当即表示:“这个建议好,我们马上落实!”
尽管一次次被拒绝,甚至被质疑,检察官始终没有放弃。他在沟通中常说:“法律是冷的,但人心是热的。咱们的目的不是谁输谁赢,而是大家今后还能抬头不见低头见。”慢慢地,李某和郭某态度有所松动,从拒绝沟通到愿意坐下谈,从坚持追究对方责任到开始考虑谅解的可能。
握手言和案结事了 司法温度修复邻里情
经过近一年持续不懈的努力,2025年7月30日,在案件庭审现场,在检察官、法官、律师及村委会代表的共同见证下,李某与郭某终于放下积怨。
当法官询问双方是否愿意和解时,李某率先开口:“这段时间,检察官为我们的事跑前跑后,说得在理。我们都是几十年的老邻居了,确实不该为这点小事闹成这样。”郭某也站起身来,诚恳地说:“哎,这事也是我不对在先。医疗费我该赔,以后咱们还是好邻居。”
两人当场签署和解协议,双手紧紧握在一起。检察官欣慰地说:“看到你们能握手言和,我们所有的努力都值得了。这才是最好的结果。”
2025年8月21日,新蔡县人民法院对该案作出判决。鉴于案件系因民间纠纷引发,且双方已达成刑事和解并互相谅解,审判机关最终采纳了检察机关的量刑建议,以故意伤害罪分别判处李某、郭某拘役5个月,缓刑6个月。
这一结果的背后,凝聚着检察官大量的心血。正是其坚持不懈地调解,不仅彻底化解了两家积怨,更成功为二人争取到了适用缓刑的机会,避免了“办理一个案子,毁掉两个家庭”的悲剧。同时,这份充满司法温度与人性考量的判决,也犹如一记警钟,警示世人遇事需冷静、维权要依法,切莫因一时冲动让小事酿成大祸,最终追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