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公溪水流潺潺,嘉州城绿意葱茏,一部让城市自由“呼吸”的法规在四川乐山正式落地生根。8月5日,红星新闻记者从乐山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乐山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于8月1日正式实施。
▲竹公溪分洪道工程
乐山“襟带三江”的独特地理格局,让水成为城市的灵魂,也曾带来严峻挑战。2020年“8·18”特大洪涝灾害造成的深刻教训,至今仍让竹公溪沿线的居民心有余悸,“当时河水倒灌,屋里进水1米多深,不少家具都泡坏了。”
一年前,家住市中区竹公溪附近的张女士看到网络上对《条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的消息时,赓即通过网络提出建议,“希望这次立法能真正解决这里的老大难问题。”
像张女士这样通过网络提出建议的市民还有很多。在立法征求意见时,他们的声音最终被写进了法规——竹公溪沿线被列为生态海绵示范带建设核心区域。
这部历时两年制定的法规,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160余条,先后进行了10余轮修改。乐山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许军表示,立法既是为落实中央建设海绵城市的决策部署,也是回应市民对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迫切期盼。
上述《条例》最突出的亮点是因地制宜的分区管控策略。在新建区域,必须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指标;已建成区域要强化整体治理,有序推进;老旧城区则结合城市更新,重点解决内涝、黑臭水体等突出问题。为避免“一刀切”,该《条例》创新设立“豁免清单”制度,对纳入清单的建设项目不作强制性要求,但仍鼓励因地制宜建设海绵设施。
▲嘉州绿心公园-海棠盛景生态园
为确保海绵设施效能持久,《条例》强化了建设与运维全周期管理。从项目立项、规划审批、建设施工到竣工验收、运行维护,明确了各环节相关主体的责任,并要求海绵设施必须与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实现“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移交”。
据了解,该《条例》出台前,乐山已在多个项目中试点海绵城市建设全过程管理机制。竹公溪分洪道工程搭建起主城区排水防涝系统框架;嘉州绿心公园-海棠盛景生态园采用雨水花园技术实现雨水资源化利用;春溪公园等新建项目也充分落实海绵理念。
张女士等市民表示,随着新规的实施,希望乐山的“海绵细胞”在法治保障下加速生长,让每一滴雨水都能成为滋养城市的甘霖,而非困扰百姓的水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