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大河报新闻报道,近日一名大一新生与网友见面发生关系后,经校园体检,确诊为艾滋病。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见,在学生群体中,不少人因缺乏防范艾滋病的保护意识而身染艾滋。健康校园,由你我共筑。我们不仅要掌握艾滋病的科学传播途径,用知识保护自己;更要了解其相关法律法规,用理性守护彼此。知艾防艾,与法同行,让青春在阳光下安然绽放。
我国防治艾滋病主要的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艾滋病防治条例》等。
感染艾滋病病人应当履行的义务
(一)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指导;
(二)将感染或者发病的事实及时告知与其有性关系者;
(三)就医时,将感染或者发病的事实如实告知接诊医生;
(四)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防止感染他人。
故意传播艾滋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关于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七十七条规定,单位和个人违反本法规定,导致传染病传播、流行,给他人人身、财产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三条规定,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犯。
第一千一百七十九条规定,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营养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辅助器具费和残疾赔偿金;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
关于刑事责任:
传播性病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六十条规定,明知自己患有梅毒、淋病等严重性病卖淫、嫖娼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相关司法解释,传播性病行为是否实际造成他人患上严重性病的后果,不影响本罪的成立。
故意伤害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九十五条规定,本法所称重伤,是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伤害:(一)使人肢体残废或者毁人容貌的;(二)使人丧失听觉、视觉或者其他器官机能的;(三)其他对于人身健康有重大伤害的。第二百三十四条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危害公共安全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第一百一十五条规定,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预防艾滋病
感染艾滋病后应采取的维权措施
01
及时治疗与心理调适
立即前往专业的医疗机构寻求帮助。如案例中的小陈,经医院3个月的规范治疗后,他体内病毒载量大幅下降,医生表示只要坚持服药,便可以正常完成大学学业。
国家已为所有HIV感染者提供免费抗病毒治疗(ART)。只要坚持服药,病毒载量可以降到检测不到的水平,大大降低传播风险,也能极大延长寿命。
02
法律维权途径
如果遭遇他人故意传播艾滋病病毒,受害者可以通过以下途径维权:
收集和保存证据:包括但不限于与对方的联系记录、通话录音、聊天记录等,以及医学检测结果和诊断证明。
向公安机关报案:对于涉嫌故意传播艾滋病病毒的行为,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包括医疗费、精神损害赔偿等。
03
权益保障
当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在就学、就业等方面受到不公平待遇或歧视时,可以于事实发生日起1年内,依据“人类免疫缺乏病毒感染者权益保障办法”等相关规定进行申诉。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受到就学或就业等不公平待遇或歧视时,请先向原机关(构)、学校或团体负责人(雇主)提出申诉,如对于该申诉处理有延迟或对处理结果不服,则可向当地卫生局提出申诉。
艾滋病不是道德问题,而是公共健康问题。学生群体了解艾滋病防治的相关法律法规,不仅是保护自己的需要,也是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
法律在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提供保障的同时,也为故意传播行为划下了红线。正如一句防艾宣传语所说:“你可以选择爱,但不能选择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