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要在制度自信教育中发挥关键作用。今年以来,江苏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省镇江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创新开展“代表融入‘大思政’,校地融合育新人”活动, 推动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努力培养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是人大代表讲,让制度可感。人大代表是各行各业的模范典型,其成长历程对大学生价值观培塑具有积极引导作用。江苏科技大学聘请10名全国、省、市级人大代表作为学校“大思政课”特聘教师;开设“模范领航大思政课”,推进“人大代表进课堂”,为学生讲授专题思政课,引导学生更深入了解国家政治制度和治理体系。
二是青年学生看,让制度可亲。学校深化“议题式”实践教学,组织思政课教师和学生列席人大常委会,参与人大代表立法调研,参加“全市五级人大代表统一接待选民日”活动等。与此同时,在校学生应邀列席镇江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听取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行政审判工作报告、市政府关于太湖流域城乡生活污水治理情况报告等议题,列席地方性法规草案分组审议,直观感受常委会组成人员代表人民行使表决权的庄严神圣时刻。
三是思政教师析,让制度可信。江苏科技大学设立“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思政课有了源头活水,实现从“干巴巴的讲解”向“热乎乎的教学”转变。学生前往西津渡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中心沉浸式参观学习,教师结合丰富的实践案例,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内涵和实践层面的意义进行讲解,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在政治理念、制度体系以及治理形态三个方面的创新性;组织学生前往镇江市京口区正东路人大代表联络工作站,开展“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工作机制”主题现场教学活动,教师结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深入剖析代表联系群众的工作机制,引导学生理解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路径。
(供稿:江苏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文/洪波、郭昭昭、阚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