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制定促进生育政策,发放育儿补贴”。国家育儿补贴制度的推行,将为家庭和社会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
提振生育意愿,助推人口高质量发展
一段时期以来,我国妇女生育率持续处于低水平。自2022年开始,我国总人口开始负增长。各种预测表明,如果生育率没有显著提升,我国人口在本世纪将处于持续的负增长状态,进而加速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年龄人口缩减,人口高质量发展将面临挑战。在当前人口形势下,提升生育率成为关乎国家长远发展的重要议题。国家育儿补贴制度的出台,将对缓解家庭生育压力、提振生育意愿产生积极作用。
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家庭养育孩子成本过高”成为抑制育龄夫妇生育意愿的首要因素。国家通过育儿补贴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家庭育儿成本,提高家庭的生育意愿。同时,国家育儿补贴作为一种社会支持机制,向家庭传递出国家鼓励生育的积极信号。这种信号不仅能够增强家庭生育的信心和安全感,也有助于形成有利于生育的舆论氛围,为生育行为提供更加友好的社会环境。
增进社会公平,促进儿童发展
育儿补贴作为一项普惠性福利政策,还具有促进社会公平的意义。普惠性福利政策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公平性:一视同仁地向育儿家庭敞开大门,赋予平等福利资源。从社会融合角度看,普惠性福利有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
育儿补贴的社会公平意义还体现在儿童发展的公平上。通过育儿补贴,家庭丰富了育儿资源,提高了儿童教育、健康和营养等方面的投入能力,这有助于提升儿童的整体发展水平;特别是对低收入家庭而言,育儿补贴可以更有效地缓解经济压力,帮助解决现实困难,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提升家庭福祉,激发社会消费潜力
从提升社会消费潜力角度看,育儿补贴的积极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育儿补贴直接增加了家庭的可支配收入,提高家庭消费能力。其次,育儿补贴有助于促进生育,将带动相关行业(如教育、医疗、儿童用品等)的发展,进而推动经济增长。最后,育儿补贴能够扩大消费市场,提升社会总体消费需求。人口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统一,人作为生产者是有条件的,但作为消费者则是无条件的,人口规模、结构和分布都会对消费产生影响。当前国家实施育儿补贴、托育服务等一系列促进生育政策,长期看有利于扩大国家总体消费市场和消费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讲,育儿补贴在促进消费方面更具有持久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强化政策协同,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
从全球来看,实施包括育儿补贴制度在内的综合性生育支持政策,是许多低生育率国家应对人口问题的通常策略。一些低生育率国家从经济、时间、服务等维度对家庭生育行为予以支持,并致力于提高政策工具的组合效应。如日本的儿童津贴作为提供经济支持的重要方式,旨在促进生育率提升和家庭生活的稳定,其“少子化财政支出”一半是以儿童补贴的方式发放给家庭。尽管各国具体政策内容不同,提振生育水平的效果各异,但从总体看,生育支持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生育率快速下降的趋势,有的国家生育率甚至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全国层面推行育儿补贴制度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表明了国家在鼓励和支持生育方面的信心与决心;另一方面,促进了政策协同统一,减少了各地在生育支持政策方面的差异。
在育儿补贴制度的实施过程中,以下四个方面需要特别注意:
第一,要有长期规划,确保育儿补贴制度能够持续稳定地运行;
第二,要简化程序,方便群众;
第三,要做好国家层面的育儿补贴政策与地方已有相关政策的衔接;
第四,生育支持政策是一个典型的政策群,除了育儿补贴,还要重视其他相关生育支持政策(如托育、教育、女性就业与职业发展等)的配套与完善,使各项生育政策互补,以更好地发挥“组合拳”作用。
直面健康热点
分享真知灼见
评论投稿邮箱:mzpljkb@163.com
文: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石人炳
编辑:管仲瑶
校对:李诗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