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7时,老街巷里已响起巡查员李姐的脚步声。目光扫过近处地面、远处人影,捕捉着邻里间的细微动静,她回访时,看着曾经吵架的夫妻有说有笑,脸上也洋溢着笑容。
这样的场景,是茂名市茂南区官渡街道官渡社区“一长四员”解纷法的日常写照。2023年以来,这个社区41宗矛盾纠纷全部化解,100%的调解成功率背后,是茂南深化“1+6+N”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建设,扎根街头巷尾的治理网络在悄然运转。
街头“移动探头”掐灭矛盾火苗
“你家娃下手没轻没重!”“明明是你家孩子先推人!”人民北路213号大院三楼,两团人影在阳台栏杆边晃动,传来激烈争吵声。
李姐三步并作两步蹿上楼梯,分开情绪激动的家长,得知两家小孩玩耍时推搡导致其中一人摔倒,立刻查看孩子伤势,确认无大碍后,再拉着双方坐下来:“都是看着孩子长大的邻居,孩子们打打闹闹没恶意,咱们当大人的可不能伤了和气。”
在李姐的调解下,看着孩子相互道歉,家长也不好意思再争执,当场握手言和。事后李姐还特意回访,两户关系已恢复如初。
通讯员 供图
李姐是巡查员队伍中的一员。他们每天步行穿梭于街头巷尾、城中村小路,实行“每日一巡查、每日一记录”制度,像社区“移动探头”般扫描网格内的细微矛盾。遇到微小纠纷,当场用“拉家常”方式讲道理、解心结,将问题掐灭在萌芽。
走进官渡社区,分为7个网格的地图在党群服务中心的墙上格外醒目。社区党组织书记担任的网格长,每个网格组建25人的“四员队伍”,包括网格员、信息员、巡查员、调解员。他们各司其职,形成“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矛盾不上交”的治理闭环。
该社区建立“三级联动”管理制度:网格长每周召开工作例会,汇总问题、部署任务;“四员队伍”每日一碰头,同步信息、协同处置;社区每月开展考核评议,将矛盾化解率、群众满意度与绩效挂钩,形成“事事有跟踪、件件有着落”的机制。
“四员联动”让小事不出网格
“王师傅,你快来看看吧!加装电梯的电钻声跟打雷似的,孩子没法写作业,老人也睡不好!”电话那头,李阿姨的声音带着压抑的烦躁。
信息员小王接到桥北东区居民反映后,立刻联系巡查员小张一起到现场。居民你一言我一语,脸上满是焦灼,本是便民工程,却被噪音搅得心神不宁。
“大家盼电梯盼了这么久,现在施工确实辛苦,咱们一起想想办法。”小王安抚居民,随后找到施工队,协调将噪音大的工序调整到工作日下午2时至5时,并要求增加隔音措施。
通讯员 供图
同时,还逐户告知调整方案,对家中有考生、病人的家庭,留下联系方式承诺随时沟通。最终施工顺利推进,居民再无投诉。
紧盯社会治安、消防安全等隐患,信息员一旦发现巡查员难以解决的矛盾,立即联合巡查员介入。通过“听诉求、谈情理、劝和解”三步法,先稳定情绪再剖析问题,将一般矛盾化解在网格内。
去年3月,该社区城中村两户居民因宅基地界至争执,甚至动了工具。网格员接到信息后,立即组织“四员”到场。隔开双方、疏散围观群众,调取20年前分地记录,标注争议区域,找出矛盾根源,邀请村中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参与调解,最终双方同意按老记录重新拉线,握手言和。
当社区出现较为复杂的矛盾,网格员会召集“四员”联合处置。相比“两员”,“四员”联动更显专业性:网格员梳理政策依据,信息员补充背景信息,巡查员还原现场情况,调解员则运用“背对背调解”“亲情劝说”等技巧,精准找到突破口。
多元力量破解“疑难杂症”
社区档案室里,一份泛黄的息访承诺书静静躺着。这是居民陈某签下的,终结了他多年的信访路。
2023年9月,陈某因土地权属问题信访,但多次调解未果。网格长接报后,立即召开研判会,协调街道司法所、国土所调取历史档案,邀请驻社区律师分析法律,联合“两代表一委员”上门听取陈某诉求。
通讯员 供图
“那天他们来到我屋里,桌上摊满了老档案。”陈某记得,专班提出“尊重历史、兼顾现实”方案:确认土地权属归陈某,但允许邻居继续使用历史形成的通道,“律师说合法,干部说合情,我再闹就说不过去了。”
这样的“破冰”,得益于网格长激活的“1+6+N”联动机制。当“四员”难以解决的重大矛盾时,网格长牵头邀请公安、司法、律师等专业力量成立“专班”,一事一议精准“会诊”。
官渡社区相关负责人说,通过“一长四员”解纷法,将民生“微事”办实、矛盾“苗头”掐灭,既激发了多元治理动能,又传递了民生温度,为平安社区建设筑牢根基。
据了解,2024年12月,茂南区成立区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该中心成为矛盾纠纷化解的前沿阵地。通过人员、场地、机制、运转四个规范化建设,构建“一站式”工作矩阵,多个关键部门入驻。依据各部门职能,对矛盾纠纷快速流转办理,并建立日汇总等常态化分析研判和应急处突机制,以更及时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撰文:颜志雄 通讯员 叶焕
【作者】 颜志雄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