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大象新闻报道,近日,“一9岁男童与生父继母出行被安排后备箱”一事引发众多网友关注,其生母汪女士告诉记者,此事发生于2023年暑假,孩子随其亲生父亲、继母、爷爷、奶奶一起从佛山驾车前往桂林旅游,由于车辆前排座位有限,便把儿子安排在后备箱里。
男孩的亲生妈妈表示,车上还有后妈上一段婚姻所生的孩子以及一个婴儿,再加上男孩本人,车上一共七人。
“继母”“继母孩子”“刚出生的婴儿”“后备箱”等元素组合在一起,一个“前妻孩子遭虐待”的画面仿佛跃然纸上。在这个重组家庭中,前妻之子仿佛排到了“最底层”,和一些影视剧、小说里的情景相对应。由此也激发了网友的义愤,纷纷谴责父亲。
不过,孩子生父接受采访的内容,又让事件变得复杂。比如后备箱一事征求了孩子意见;当时孩子年龄小,也不完全是“复原场景”中蜷缩的样子(最近生母带孩子去4S店模拟了当年场景并拍照);并非全程,只有一两个小时的高速让孩子在后备箱;否认虐待孩子,称孩子读5万元的私立学校,“我对他非常好”。此外,生父认为没有违背孩子意愿,“不会对汪女士及孩子进行道歉”。而在生母最新发布的短视频中,孩子的回复又与生父所说内容出现分歧。
让孩子呆在后备箱的做法肯定有错,至少涉嫌危险驾驶和超载,但是否一定是虐待孩子,恐怕从现有信息难以直接判断。但有一点毫无疑问,生父和生母,围绕孩子进行过长时间的拉锯。
比如坐后备箱一事发生在2023年暑假,已经过去两年;2024年11月,孩子的抚养权变更至生母名下;生母称,自己被生父一方以“侵犯隐私权、名誉权”为由起诉,索赔30万元,并拒绝交接证件等致使孩子学业中断数月,等等。
父母虽已离婚,但围绕孩子的拉扯还在继续,亲生父母哪一方陈述的才是事实,让人莫衷一是。
平心而论,在一个重组家庭,亲子关系必然更加复杂,要小心平衡的“敏感点”更多。父母离婚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但父母双方更应该小心谨慎地保护孩子,避免孩子受到种种情感上的冲击。现在这份家庭的撕扯,已经闹到了全网围观的地步,掺杂了彼此的控诉、信息的剪裁、网友的站队。一个家庭的隐微,被拉到了聚光灯下,被高亮围观。无论父母背后有何主张,对于孩子来说,恐怕都已经构成一种伤害。
这时候不妨复习一下《未成年人保护法》。该法第二十四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离婚时,应当妥善处理未成年子女的抚养、教育、探望、财产等事宜,听取有表达意愿能力未成年人的意见。要“妥善处理”,要“听取意见”,也希望当事的父母双方能够出于对孩子负责的态度,尊重孩子的意愿,平和处理此事。
对于公众来说,倒也不必在这件事上急于站队,非要揪出一个坏人。从现有信息看,家庭之内剪不断理还乱的恩怨,站在各自立场上的指责,也让人难以轻易找到一个绝对稳固的“道德高地”。站在公共舆论的角度,如果想解决纠纷,还需剔除想象与代入,让家庭的归家庭,法律的归法律。
此事中,父母双方给人的感觉都比较强硬,母亲向生父和继母提起了民事诉讼,生父表示不会道歉。但如果真的为孩子好,至少应该想想这场舆论风波是否裹挟了孩子,双方激烈撕扯是否伤害到孩子。父母不妨柔软一些,也有担当一些,向孩子说一声抱歉,多为孩子的未来考虑。
编辑:王智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