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余承东“自首”,看智驾与法律的关系丨中听
创始人
2025-07-09 18:05:39
0

评论员 董芳芳

7月8日,华为余承东回应了“开车睡觉”事件,解释自己是低头看了下手机,并不是睡着了。身处舆论焦点,他选择用最“笨”也最有效的方式——第一时间前往公安机关“自首”,以主动接受处罚来平息争议。这种坦诚不仅化解了舆论危机,更赢得了公众谅解。随后的做法堪称教科书级别:用“期望”的角度,将话题自然过渡到智能驾驶与法律适配的问题上,揭开了当下智能驾驶的法律困境。

一、燃油车的法律框架,已成智驾行业发展隐形枷锁

当前我国智能驾驶技术已实现全球领跑,但法律框架仍停留在“燃油车时代”。

根据工信部数据,2023年我国L2级智能网联乘用车渗透率达42%,智能驾驶功能也从简单的辅助驾驶,到如今逐渐向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迈进。但现有的法律法规大多仍旧是基于传统燃油汽车制定,这种滞后性导致诸多创新功能陷入合法化困境,比如目前的交通法规仍然要求驾驶员时刻保持对车辆的控制权,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智能驾驶功能的充分发挥。也使智驾用户体验大打折扣,进而会阻碍智驾技术的进一步推广。

现行的传统驾驶标准,就如用马车时代的交规管理汽车,现行法律已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隐形枷锁。

二、智能驾驶技术的普及,亟需明确的法律责任界定

在智能驾驶过程中,驾驶员看手机是否违法?系统自动紧急避让引发事故责任如何划分?一旦发生交通事故,责任应当如何划分?是车辆制造商、软件开发者,还是驾驶员本人?这些在法律层面还存在空缺,不仅给事故处理带来了困难,也会使消费者对智能驾驶的安全性产生疑虑。

未来的交通法,不仅要规范“人类驾驶员”,更要规范“智能驾驶系统”。只有完善法律法规,构建“人机共驾”责任体系,通过黑匣子数据厘清人车责任比例,智能驾驶功能才能更好“上路”。

三、法律法规与创新技术应该是“相互成就”

德国《自动驾驶法》允许L4级车辆在特定区域完全自主运行;美国各州为自动驾驶测试开辟法律沙盒;日本修订《道路运输车辆法》允许自动驾驶系统替代人类操作,直接推动该国智能汽车商业化进程。这些经验都值得我们借鉴。立法者应该具备前瞻视野,在制度创新上展现魄力。

余承东提出的“智能唤醒”设想看似天马行空,实则是多少同行的“嘴替”:当技术能确保绝对安全时,法律应当给予合理容错空间。

站在汽车工业百年变革的临界点,我们既需要余承东这样敢于直言的技术布道者,更需要具有科技素养的立法者。

或许不久的将来,修订后的《道路交通安全法》会专门增设“智能驾驶”章节,那时再回看余承东的“自首”事件,何尝不是推动法治进步的一个小小注脚?技术狂奔的时代,法律不应是拴住创新的缰绳,而是化作保驾护航的灯塔。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超豪华小汽车零售环节消费税政策... 今天,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公告,明确调整超豪华小汽车消费税政策。 公告称,将征收范围由零售价格(不含...
特朗普边境政策下的移民困局 阿维瓦·乔姆斯基 《被遗忘的中美洲》 阿维瓦·乔姆斯基 著 田亦心 杨承润 译 浙江人民出版社 我...
中世纪欧洲的乱伦定义和法律 人间乐园,希罗尼穆斯·博斯 (Hieronymus Bosch) 著,约 1500 年 / 普拉多国...
家长获赔88万,律师拿走55万... 7月17日,广州市律师协会通报: 近日,网络平台有关广东泰某律师事务所的律师邓某涉嫌违规收费的情况引...
盛弘股份股价小幅回落 新能源车... 盛弘股份7月17日报收31.26元,较前一交易日下跌1.29%。当日成交量为12.45万手,成交金额...
XD杭萧钢股价平盘 钢结构业务... 截至7月17日收盘,XD杭萧钢股价报2.66元,与前一交易日持平。当日成交额0.45亿元,换手率0....
男婴医院离世家长获赔88万,律... 7月17日,广州市律师协会通报:近日,网络平台有关广东泰某律师事务所的律师邓某涉嫌违规收费的情况引发...
查政策、防诈骗、健康检查 “银... 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的普及,让我们“一机在手,生活无忧”,各种好用的手机应用程序,特别是日渐兴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