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市坪山区司法局驻坪山派出所人民调解工作室的调解员唐萍,收到了一份沉甸甸的“心意”——一面绣着“真情调解暖民心,析法明理促和谐”十四个大字的锦旗。一面锦旗,不仅承载着当事人满满的信任与感激,也见证了一位调解员从青涩到娴熟的蜕变历程。
“你可以随时暂停、中断对话,也可以拒绝回答任何让你感到不适的问题。”在独立调解室内,面对身心俱疲、情绪复杂的黄女士(化名),唐萍温和地说。当事人黄女士在一起治安案件中身心遭受严重伤害,涉事男子虽已被依法处理,但事件带来的阴霾并未散去。黄女士被医院诊断为创伤后应激障碍,后续的民事赔偿问题成为横亘在双方之间的一道难题。
悉心倾听,做情绪的“稳定器”
唐萍深知,此案调解的关键不仅在于赔偿金额,更在于纾解当事人的心理创伤。在建立起信任的基础上,唐萍耐心倾听黄女士的每一次倾诉,在对方情绪宣泄时给予温暖的肯定:“感谢你愿意说出来,这一定需要很大的勇气。”一次次的理解与宽慰,如涓涓细流,渐渐抚平了黄女士内心的焦躁与不安。
析法明理,当责任的“刻度尺”
面对另一方当事人,唐萍展现出专业严谨的一面。她清晰阐明案件涉及的法律法规,明确指出其应承担的责任。同时,巧妙地从“情理”角度切入,引导对方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理解黄女士的处境和感受,促使对方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后果和弥补的必要性。
情理交融,破僵局的“金钥匙”
经过唐萍多次耐心细致的沟通和斡旋,情与法的天平最终找到了平衡点。双方就赔偿问题达成合意,并签署了调解协议。这不仅在法律层面保障了黄女士获得应有的赔偿,更在心理层面给予了黄女士莫大的慰藉。
当事人送的这面锦旗,是对唐萍个人调解能力与职业精神的高度认可。从初入调解室的忐忑,到如今的从容干练,唐萍在实践中不断淬炼调解本领。截至目前,她已累计调解各类纠纷473宗,调解成功率高达98.1%,用专业与真情在矛盾纠纷化解的最前沿,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基层和谐防线”。
锦旗背后,更是对坪山区司法局人民调解工作的肯定。近年来,坪山区司法局持续深化人民调解工作规范化、专业化建设,积极打造多元化调解平台,着力为群众提供更便捷、更高效的调解服务。通过健全工作机制,强化队伍培训,提升调解质效,全区人民调解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已成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文/图:司新宣、坪山区司法局
通讯员:黄晓婷、唐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