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铜仁市万山区丹都街道旺家社区的党群服务中心,有一间“英姐来帮忙”工作室。
“英姐”是大家对社区党委书记何英的昵称。这个从思南县搬迁到旺家社区的普通农村妇女,用七年时间,完成了从建档立卡户到社区“大管家”、从“法盲”到“法律明白人”的蜕变。她把法治的种子种进居民心里,让“遇事找法”成为社区最温暖的底色。
法治是最有效的“灭火器”
2020年春节前夕,旺家社区微工厂的走廊里挤满了人。近50名工人攥着工资条,声音里带着哭腔:“我们干了三个月,就等着这钱过年,公司说没钱就不给了,我们这年还怎么过?”人群越聚越多,有人抄起扫帚拍门,有人掏出手机要直播“讨薪现场”。
何英走访群众
关键时刻,发现情况的何英迅速赶到现场。她挤到人群最前面,提高嗓门:“大家先听我说!欠薪是违法的,我会帮大家讨回公道,但咱们不能动手,不能让有理变成没理!”说着,她转身让社区干部搬来凳子,给情绪最激动的几位递上热水,安抚情绪。
安抚住情绪后,何英连夜联系社区法律顾问,带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等条款,敲开服装公司负责人的家门。
经过了解,原来,公司因一笔30万元的订单尾款未收回,资金链断裂,并非恶意拖欠。何英没有简单施压,而是带着企业负责人跑万山区人社局和银行协商,帮企业争取到20万元短期贷款。
最终,在临近过年的最后几天,社区居民陆续收到工资到账短信。“英姐,这钱攥在手里,年才过得踏实。”王大姐抹着眼泪说。这场风波后,社区居民记住了:遇到事儿,找英姐,能讲理、能用法、能解决。
法治是最温暖的“黏合剂”
旺家社区是铜仁市万山区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近2万名来自不同区县的搬迁群众,生活习惯、法律意识差异巨大。
何英带领社区工作人员及志愿者开展社区服务
“大部分居民搬来之前住在山区,搬进来后,不打扫卫生、占用公共区域、高空抛物等情况十分常见,矛盾纠纷更是层出不穷。”何英说,搬迁只是第一步,要让他们真正定下来、把心要融到一起,得形成共识。
在日常工作开展中,何英带着社区工作人员和网格员,创新推行“四个一”活动:每周一次入户走访,重点摸排矛盾隐患;每周一次普法宣传,用方言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里的“家长里短”;每周一次红色电影,选《秋菊打官司》这类讲“讨说法”的老片;每周一次法治文艺活动,组织居民把身边的纠纷编成快板、小品。
在社区广场,何英带着“老妈妈防火团”的36位阿姨,举着“高空抛物要担责”“家暴不是家务事”的牌子,用“拉家常”的方式普法;在微工厂车间,她把《劳动合同法》印成“口袋书”,教工人签合同时注意“工资发放时间”“社保缴纳”这些关键条款;在“英姐来帮忙”工作室,她设了“悄悄话”信箱,专门收居民不好意思当面说的“难事儿”——小到婆媳吵架,大到赡养纠纷,都能在这里找到解法。
何英与居民群众访谈
有一次,老张和儿子小张因生活习惯和赡养问题闹得要分家,儿媳哭着找到何英。何英没有急着“评理”,而是先陪老张聊他年轻时在深山里背粮的苦日子,又和小张说“您爸半夜给孙子盖被子”的细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里说,子女有赡养义务,但老人也得听听年轻人的想法。”她翻开法条,又补了一句。
最终,老张红着眼眶说:“是我脾气太倔。”小张也掏出手机:“爸,我现在就把生活费转给您。”
法治是最持久的“驱动力”
如今的旺家社区,变了。
曾经“有事就吵”的居民,学会了“有事找英姐”;曾经“不懂法、怕麻烦”的搬迁户,开始主动问“这事儿合不合法”;曾经“各过各的”的楼栋,因为“法律明白人”带动处理,成了“有事一起商量”的大家庭。
更直观的变化在数据里:社区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从78%提升到95%;微工厂吸纳就业600余人,居民收入稳定增长;“英姐来帮忙”工作室累计解决各类纠纷数百起,培养出多名“法律明白人”,其中6人成了网格长、楼栋长。
社区居民创业开设的商铺
这些变化,被居民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社区李阿姨说:“以前总觉得法律是‘大道理’,和咱老百姓没关系。现在才知道,英姐教的‘签合同要看日期’‘赡养老人是义务’,都是过日子的‘小规矩’。”社区青年小刘则说:“跟着英姐学了半年法律,现在我成了家里的‘法律顾问’,爸妈遇到事儿都问我。”
如今,何英的故事,早已超出“个人事迹”的范畴。作为全国劳动模范、“铜仁工人大思政课”的宣讲者,她的实践被总结为“党建引领+法治护航+群众参与”的基层治理模式,在铜仁120个移民社区推广。正如有关报道评价道:“何英不是‘超人’,她只是把法治的种子,种在了每一位居民的心里;她不是‘英雄’,却用最平凡的坚持,让‘劳动最光荣、奋斗最幸福’的理念,在基层生根发芽。”
“2012年没入党之前,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自从入了党、有了为集体服务的意识,我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引领着我往更好的方向进步,法律法规指导我带领社区群众更好发展。”何英表示,2018年刚搬到旺家社区的时候,大家都才摆脱贫困,如今六七年过去,大家的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
聚焦到法治建设,从“英姐来帮忙”到“大家会用法”,从“一人示范”到“群体效应”,何英用近十年光阴,在移民社区的土地上,写下了“法律明白人”最朴实的注脚——法治不是遥远的条文,而是解决急难时的“定心丸”,是日常相处中的“润滑剂”,是社区长治久安的“压舱石”。
策划:陈燕林
陈 刚
统筹:黄国民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宇峰
一审 吴采丽
二审 杨聪
三审 陈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