砸窗者的勇气:当制度失灵时,公民自救的正当性
唐孝忠
2025年7月2日晚,夏夜闷热的车厢里,时间仿佛凝固。K1373次列车的乘客们汗流浃背,呼吸着越来越稀薄的空气,33℃的高温在密闭空间内持续攀升。3小时的等待中,该次列车乘务人员除了的"突发故障"解释外,几乎无所作为。就在这危急时刻,一位黑衣小伙做出了惊人之举——他砸碎车窗,让新鲜空气涌入车厢。这一砸,不仅砸开了通风的窗口,更砸开了我们对公民自救权利的思考之门。在人人自危的时代,这位黑衣小伙的行为犹如一记警钟,迫使我们重新审视:当制度失灵时,公民自救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道德勇气。
现代社会的运行建立在严密的制度体系之上,我们习惯了将安全与秩序完全托付给专业机构。列车出现故障时,乘客的第一反应往往是等待官方处置——这种心理依赖根深蒂固。K1373次列车上的大多数乘客正是如此,他们在闷热中忍耐,相信"上面"总会解决问题。然而,制度并非万能,它可能因为技术故障、人为疏忽或官僚惰性而暂时失灵。事发当晚,乘务人员的表现印证了这一点:他们既未能有效沟通,也未能采取实质性措施缓解危机。空调停止运转三小时而不作为,这已构成明显的公共服务缺失。在这种情况下,乘客的生命健康权正在受到实质性威胁——高温密闭环境可能导致脱水、中暑甚至更严重的健康风险。制度保障的缺席与迫在眉睫的危险形成鲜明对比,为公民自救提供了充分的正当性基础。
黑衣小伙砸窗的决断背后,是一种难能可贵的道德勇气。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成为普遍心态的今天,主动承担责任意味着风险——他可能面临财产赔偿、法律追究甚至舆论非议。事实上,抵达金华站后他确实被警方带走,虽然最终仅受到批评教育,但这一过程本身就足以让大多数人望而却步。更值得玩味的是车厢内其他乘客的反应:无人阻止他的行为,但也无人与他共同承担责任。这种集体沉默折射出现代社会的道德困境——我们乐于享受他人冒险带来的好处,却不愿分担可能的代价。黑衣小伙的行为之所以珍贵,正因他突破了这种"旁观者效应",在明知道可能引火烧身的情况下,依然选择为公共利益采取行动。这种利他主义的勇气,恰是社会最稀缺的资源。
从法律视角看,黑衣小伙的行为构成典型的"紧急避险"。《民法典》明确规定:"因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由引起险情发生的人承担民事责任。"列车故障导致乘客健康受威胁,乘务方未能及时排除危险,乘客为保护更大利益而采取必要措施,完全符合紧急避险的构成要件。铁路公安最终仅对小伙进行批评教育的处理方式,实际上默认了其行为的正当性。然而,公众对这一事件的争议表明,法律原则与民间认知之间存在落差。许多人仍固守"破坏公共财物就是违法"的简单判断,忽视了法律体系中关于公民自救权的复杂设计。这种认知局限导致见义勇为者常陷于道德与法律的两难,也抑制了公民在紧急情况下采取行动的意愿。
黑衣小伙的壮举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公民精神的契机。在高度制度化的现代社会,我们既不能完全放弃对专业机构的信任,也不应沦为制度的被动接受者。健康的社会生态需要公民在制度失灵时能够挺身而出,以合理方式弥补系统缺陷。铁路部门应当从此事件中吸取教训,完善应急预案和沟通机制;法律执行者需要更清晰地界定公民自救的边界,为见义勇为提供明确的法律预期;而作为普通公民,我们或许都该自问:若身处那节闷热车厢,是否有勇气成为那个"砸窗人"?在规则与人性、秩序与生命之间,我们永远需要保持清醒的价值排序——当制度无法保障基本生存权时,公民的自救不仅是权利,更是对生命尊严的捍卫。
那位不知名的黑衣小伙最终消失在人海中,但他的选择留下了一个永恒的命题:在危机时刻,做正确的事可能付出代价,但袖手旁观的代价更大——那是对我们共同人性的背叛。一个成熟的社会,应当让行善者不必成为烈士,让公民勇气得到保护而非惩罚。唯有如此,当下次列车故障时,才会有更多人愿意成为生命的守护者,而非沉默的旁观者。
下一篇:韦韬代理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