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诉前和解多元解纷工作交出亮眼成绩单。6月30日,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下称“佛山中院”)发布2024年度“十大调解典型案例”。数据显示,过去一年佛山市区两级和解中心成功调解案件9.58万件,联调单位扩展至209家,前端治理平台增至146个,“无诉乡村”建设达49个。这些案例涵盖了工伤赔偿、物业纠纷、商事争议等多个领域。案例生动展现了“调赔衔接”“大数据赋能”等创新机制效能,凸显“府院联动”“先行调解”等柔性模式对基层治理的赋能作用,传递法治温度与公平价值,是佛山法院创新实践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鲜活样本。
调赔衔接,全链条化解工伤争议
李某在某建筑公司施工时意外受伤,被认定为工伤且劳动功能障碍等级为十级。双方因工伤待遇金额协商未果,李某申请仲裁,要求公司支付工伤待遇。仲裁裁决后,公司对赔偿数额有异议,向佛山中院申请撤销仲裁裁决。
佛山中院立案后,将案件委托至佛山市和解中心进行调解。调解员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向公司释明法律义务,并提出“先行支付+社保审核”调解方案,获得双方认可。最终,通过“线上调解平台”,公司当场支付全部赔偿款,社保部门也同步启动审核流程,整个过程仅耗时20天。
本案是佛山中院深化“枫桥经验”、践行“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的生动实践,通过创新“调赔衔接”模式,以最小成本、最快速度化解了矛盾纠纷,有效维护了劳动者合法权益,降低了企业诉讼风险。
孕期解雇起纠纷,多元调解化矛盾
何某是某房产公司高级置业顾问,2023年5月,何某向退房客户提出额外支付佣金要求,遭到客户投诉,公司对其进行处理并退还客户首付款。2024年4月,何某已怀孕,公司以其私自向退房客户索要佣金严重违反公司规章制度为由向其发出《解除劳动关系通知书》。何某提起诉讼,请求公司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一审法院经审理支持了何某诉讼请求。公司不服,向佛山中院提起上诉。
佛山中院立案后,将案件委托至佛山市和解中心进行调解。调解员向公司详细解读《劳动合同法》对孕期女职工的特殊保护条款,又从企业声誉成本角度,说明案件对品牌形象的影响,并建议公司完善员工违纪处理流程。经过调解员多次耐心的沟通,双方平衡利益打破僵局,达成调解协议。
本案作为涉孕期女职工劳动权益保护的典型案例,从法律适用层面看,生动诠释了《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二条对孕期劳动者的特殊保护条款,通过司法裁判明确企业用工自主权的边界,为构建“刚性约束+柔性调节”的劳动权益保障体系提供实践样本。
府院联动引入价格认证,专业闭环速解商事纠纷
2024年7月,谢某因装修房屋向某门窗店定制门、柜等家具一批,但支付订金并收货后,余下货款及运费一直未予支付,某门窗店遂起诉至法院。谢某认为定制家具安装后存在瑕疵问题,应当扣除部分货款,双方对于定制家具的市场价值认定产生重大分歧。一审法院作出判决后,谢某向佛山中院提起上诉。
佛山中院依托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启动“府院联动”,将案件委派至佛山市和解中心、市发改委价格认证中心开展联合调解。调解员梳理案件事实脉络后,迅速启动行政调解与司法调解协作联动机制,并组织价格认证中心立即开展价格评估。价格认证中心以合同履行终止日为评估基准日,在技术层面采用“市场法+成本法”复合评估模型;程序层面遵循“现场勘验-数据采集-专家会商-结论复核”四步工作流程,于3个工作日内出具价格认定书并获得双方当事人认可。最终,双方以认定书载明的金额达成调解协议。
本案调解周期仅12天,为当事人节省诉讼费、鉴定费等直接成本6320元,为专业性商事纠纷的化解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例。
社保补缴“卡壳”,一站式解纷惠民生
王某于2004年3月至2014年1月在某摩托车公司工作,在职期间未缴纳社会保险。因时间久远,王某的劳动关系存续期间材料不齐全,无法在行政机关直接办理补缴社会保险手续,故向禅城区人民法院(下称“禅城法院”)起诉要求确认其与某摩托车公司于2004年3月至2014年1月期间存在劳动关系。禅城法院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
调解员依据禅城法院联合区税务局、区人社局共同印发的《关于对禅城区社会保险费征缴争议实施联合调解的方案》,向双方当事人详细阐释社保补缴的全流程及潜在争议点,引导王某到禅城区社会保险协同共治服务中心处理。在区税务局、区人社局的联合调解下,双方围绕劳动关系存续时间、社保补缴滞纳金分担等关键问题达成调解协议,禅城法院依法对该调解协议进行司法确认。
本案系佛山市首例社会保险费征缴纠纷司法确认的案例,禅城法院创新构建“行政调解+司法确认”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为群众打造“案件调处一体化、化解路径最短化、调解服务便利化”的社会保险费征缴纠纷“一站式”多元解纷服务体系,切实减轻当事人维权负担。
空置屋遭“油”烦恼,大数据当“解扣器”
康某从事汽修工作,在某小区购房后房屋一直空置,并将钥匙交给某物业公司照看。某天,康某将一批汽车机油存放在屋内。两周后,康某带买家看房时发现机油倾倒,屋内气味刺鼻,导致房屋无法出售。康某认为某物业公司未及时处理,要求赔偿损失,并以此为由拒交物业费,双方因此产生矛盾。某物业公司向社区多元解纷工作室求助。
调解员利用南海区人民法院(下称“南海法院”)研发的“随时问”大数据调解助手,输入纠纷情况。系统指出物业公司提供的无偿照看服务不属于物业服务约定范围,康某存放机油存在风险且未告知某物业公司,因此康某不能以此为由而拒交物业费。调解员进一步运用大数据可视化对比功能,将诉讼与调解两种途径的时间成本、经济成本直观呈现。在数据支撑下,物业公司主动提出承担清理房屋的补救方案,康某予以认可并当场签署调解协议。双方通过在线调解平台完成司法确认,康某缴清了全部物业费,实现“当日调解—即时履行—法律确权”的全流程闭环。
本案是基层解纷工作室借助大数据分析辅助调解的典型案例,彰显科技赋能解纷的创新价值。
十年土地纠纷“冰释”,专业协调小组一揽子解困
2004年,A经济联合社与B经济联合社签订《土地使用权租赁合同书》等协议,约定A将300多亩土地出租给B使用。协议签订后,B在上述地块兴办工业园,后因B疏于管理,导致园区卫生、交通环境差。A多次沟通均无果,遂诉至南海法院要求终止土地租赁合同,并收回全部土地。
南海法院组建“院领导+庭长+法官”专业协调小组。协调小组实地走访发现,园区目前的管理问题并非资金短缺造成,而是因为B近年来发展重心转移,加上距离该工业区较远,管理工业区的难度和成本较大,从而引发一系列问题。对此,协调小组以一揽子解决多年积怨、全面化解矛盾风险为目标,从双方利益出发开展调解工作。最终双方同意:B将工业区按现状整体返还,A对B前期建设投入一次性补偿3000万元。南海法院对该协议进行了司法确认,不久后,A将补偿金额一次性支付给B,并收回土地。本案是妥善处理“骨头案”和成功预防化解矛盾风险的典型案例。
链接
十大调解典型案例名录
1.调赔衔接,全链条化解工伤争议——某建筑公司与李某工伤保险纠纷案
2.孕期解雇起纠纷,多元调解化矛盾——何某与某房产公司劳动合同纠纷案
3.府院联动引入价格认证,专业闭环速解商事纠纷——某门窗店与谢某买卖合同纠纷案
4.社保补缴“卡壳”,一站式解纷惠民生——王某与某摩托车公司司法确认调解协议案
5.空置屋遭“油”烦恼,大数据当“解扣器”——康某与某物业公司物业服务合同纠纷案
6.十年土地纠纷“冰释”,专业协调小组一揽子解困——两经济联合社土地租赁合同纠纷案
7.总包预付架“资金桥”,司法确认破“建工愁”——某材料公司与某建筑公司建设工程合同纠纷案
8.别墅花园变“鸡舍”,联动解纷暖“侨”心——某物业公司与刘某物业服务合同纠纷案
9.中介服务“放空炮”,调解回访“补漏”终退费——李某与某公司委托合同纠纷案
10.“租赁转买卖”解难题,线上调解促双赢——某电子科技公司与梁某租赁合同纠纷案
采写:南方+记者 唐梦
通讯员 冷瑞雪
【作者】 唐梦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