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生服务的现实困境
在民生服务领域,“最后一公里”的梗阻现象并不鲜见。某地政府投入巨资建设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因选址不当、服务单一,开业半年利用率不足20%;一项惠农补贴政策,因申报手续繁琐,让不少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望而却步。这些现象暴露出三个突出问题:
一是服务供需错配。东部某市调查显示,政府购买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助浴服务使用率仅5%,而老人最需要的送餐服务却供不应求。二是数字鸿沟阻碍。在推行线上政务服务的今天,约25%的老年人因不会使用智能手机,被挡在便捷服务的门外。三是区域发展不均。同是高龄津贴,经济发达地区每月可达500元,欠发达地区却只有80元。
二、打通梗阻的创新实践
面对这些难题,各地积极探索突围路径。浙江省推出的“民生服务数字地图”归集了全省4.2万个服务网点信息,群众通过手机APP就能查询最近的便民服务点。这个系统运行一年来,服务查询量突破3000万次,服务利用率提升45%。
江苏省建立的“红黑榜”制度则从监督层面发力。该省定期对养老机构、托育中心等进行服务质量评估,对不合格机构公开曝光。制度实施以来,已有23家机构被列入黑榜并限期整改,投诉量下降60%。
重庆的“助浴快车”项目瞄准了失能老人的洗澡难题。该项目配备专业护理团队,每月为500余名失能老人提供上门洗浴服务。“已经三年没好好洗过澡了,这个服务比给我发补贴还实在。”一位受益老人这样评价。
三、多元协同的破局之道
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需要构建多元协同的供给体系。广州市每年投入8.7亿元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涵盖养老、助残、儿童关爱等领域。这种“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模式,既保证了服务质量,又提高了供给效率。
技术赋能正在改变服务方式。苏州市建设的“虚拟养老院”整合了256家服务商资源,老人通过智能终端就能预约服务。该系统日均处理需求2000余单,服务响应时间从原来的2小时缩短至30分钟。
人才培养是长效保障。深圳市实施的“南粤家政”工程培训了3万名育婴员、养老护理员,通过岗位补贴吸引从业人员。这些专业人才如同“毛细血管”,将优质服务输送到千家万户。
四、向“零距离”服务迈进
要真正实现民生服务“零距离”,还需在三个方面持续发力:
首先,建立需求精准识别机制。北京市朝阳区通过“民生大数据平台”分析群众诉求,实现“未诉先办”。平台运行以来,主动发现问题占比从20%提升至65%。
其次,完善服务标准体系。应制定居家养老、婴幼儿照护等服务的国家标准,确保服务质量。目前,全国已发布养老服务相关标准37项,但执行力度仍需加强。
最后,创新供给方式。鼓励“物业+服务”模式,利用小区公共空间提供便民服务。成都某小区物业开设的“四点半课堂”,既解决了双职工家庭的孩子接送难题,又提高了公共空间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