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王秀芳
眼下,正值枇杷成熟采摘季。贵州省荔波县岜马村枇杷种植基地里,漫山遍野的果实沉甸甸地坠在枝头。青绿色的树海间,果农们腰挎竹篓、手持剪刀,小心翼翼地剪着果串。
“今年雨水足,枇杷甜度比往年高,你看这果形,个个都有乒乓球大。”基地负责人蒙会棋打开枇杷套袋,熟透的果实泛着橙红光泽,表皮的绒毛在阳光下清晰可见。
分拣区内,打包好的枇杷等待运输。人民网记者 王秀芳摄
说话间,一辆满载枇杷的三轮车从果园深处快速驶出,直奔山下的分拣区而去。“如果不仔细看,你们肯定想不到。这位灵活操控三轮车的车手,是一名残疾人。”蒙会棋说,基地里常年务工的残疾人有11名。
岜马村种植枇杷历史悠久。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地人,蒙会棋于2015年返回家乡,揣着积蓄承包下560亩荒山,带着村民们砍荆棘、割荒草,刨出了一个又一个树坑。尽管前三年果树挂果少,他也坚持雇用工钱日结。
蒙会棋手里的果实色泽诱人。人民网记者 王秀芳摄
“残疾人出门打工难,咱这山地活计他们能干。”腿脚不便的剪枝疏果、听力障碍的看守果园,蒙会棋按能力分配岗位,每年带动11名残疾人户均增收1万元左右。“帮助改善生活条件,更让他们提高了自信心!”
2024年,蒙会棋的合作社被评为省级乡村振兴残疾人经济实体,获得补助资金8万元。“目前,全县共有省级乡村振兴残疾人经济实体3个、州级残疾人经济实体6个,累计发放各类补助资金63万元。”荔波县残联副理事长莫崇银说。
除鼓励企业带头安置残疾人就业外,荔波县残联还“真金白银”支持残疾人自我发展。今年41岁的黎以明来自小七孔镇尧花村,因为先天弱视,没有一技之长,他成了被工厂拒之门外的常客。
黎以明的二手家电家具市场一隅。人民网记者 王秀芳摄
“最艰难的时候,只能靠捡瓶子和废纸壳勉强糊口。”也正是这段经历,黎以明接触到了二手家具家电的回收和销售。2011年,他从摆地摊回收废旧手机起步,在免费当了6个月学徒后,开始独自创业,这一干就是六年。
在这六年里,黎以明不断摸索,逐渐掌握了废旧物品回收和销售的“门道”,也对荔波县的家具家电维修回收行业有了深入了解。2018年,他在县城租下一间30平方米的小门店,开启了家具家电维修回收的新征程。
如今,黎以明正经营着2个新旧家具家电市场,总面积约3700平方米,共有产品20余万件。“这样的成绩,离不开县残联的支持。”黎以明坦言,2022年经营困难时,是县残联给予的7000元创业补助,让他渡过了难关。
黎以明正在检修刚回收来的洗衣机。人民网记者 王秀芳摄
荔波县残联为黎以明架起跨越困境的桥梁,而他亦用创业成果为更多残障伙伴撑起了伞。“总共有11名员工,5个是残疾人。”王兴金是一名“老员工”,肢体四级残疾的他每月能拿到1800元的稳定收入。
“在荔波,像黎以明一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就业,还以创业成果为依托,搭建起了残疾人就业的平台。”莫崇银告诉记者,荔波县残联已经扶持残疾人家庭自主创业169户,发放创业补助72.2万元。
以政策为基石,为残疾人就业创业“铺路架桥”。荔波县残联把促进就业作为提升社会尊严、改善生活的重要途径,用心用力用情做好就业服务,助力残疾人走出家门、融入社会,在实现人生价值的道路上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