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残疾人是一个特殊困难的群体,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去年以来,江苏省法律援助基金会认真贯彻落实司法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法律服务工作的意见》,聚焦残疾人法律服务需求,发挥公益社会组织优势,凝聚法援合力,丰富服务供给,先后资助实施“法援惠民生 关爱听障人士”等一批助残类法律援助公益项目,累计投入公益资金100余万元,为残疾人提供法律咨询2.2万余人次,资助办理残疾人法律援助案件130余件,帮助残疾人避免或挽回经济损失约1500万元,积极助推残疾人法律服务工作发展,用心用情书写法援助残惠民温暖答卷,受到社会广泛好评。
联合托养协会 共筑“法治港湾”
“这不仅是对财产的安排,更是我给家人的一份承诺。”在南京市雨花台区某残疾人之家,终于拿到自书遗嘱的陈某潸然泪下。
现年61岁的陈某患有间歇性精神分裂症,父母早亡,多年来一直依靠当地政府的兜底保障、残疾人之家的辅助性就业和表弟一家人的关心帮助来维系生活。为表达对表弟一家人的感激之情,陈某在病情稳定后萌生了订立遗嘱的念头,希望将自己的房产在百年之后留给表弟的儿子。
然而,行使遗嘱订立权,对于常人来说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对于陈某却成了无法解决的难题。他和表弟咨询了当地的律师事务所,遍访了相关单位和部门,皆因自己的“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身份,迟迟无法办理。
2024年5月,江苏省法律援助基金会资助南京市残疾人托养服务协会实施“法援助残 公益普法宣传”项目,优选南京市16个残疾人之家作为试点,采用“精准普法+个性帮扶”模式,为残疾人提供常态化、零距离的公益法律服务。
在了解到陈某的困境后,项目团队负责人张媛律师深入研究司法实践,依据精神残疾患者在意识清醒期订立的遗嘱被认定为有效遗嘱的先例,不厌其烦,几经反复,终于帮助陈某成功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截至2024年12月,该项目累计为残疾人办理法律援助案件38件,开展专项法律讲座96场,提供法律咨询5200余人次,使更多的残疾人获得了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法律援助服务,切实增强了残疾人法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携手律师团队 关爱听障人士
“感谢你们的专业帮助!”王某激动地用手语向公益律师表达感激之情。
现实社会生活中,伴随着网购的普及,网络购物纠纷日益增多。特教学生王某在参与网上购物节活动时,遭遇商家虚假宣传、恶意拉黑。由于无法说话和听力障碍,王某在维权过程中陷入了“有口难言”的困境。在得知情况后,“法援惠民生 关爱听障人士”项目团队的公益律师迅速介入,经过多轮协商,最终促使商家履行退款义务,成功维护了王某的合法权益。
去年7月起,江苏泰坤律师事务所策划实施“法援惠民生 关爱听障人士”项目,针对听障群体维权难点,系统性地开展公益法律服务活动,让听障人士以“看得见”“听得懂”的方式学习法律知识。
实施期间,项目举办专题普法讲座69场,帮助800余名听障学生识别教育培训、生活服务等领域的常见合同陷阱;成功调处涉残消费纠纷13起,为听障人士挽回经济损失约4.2万元;建立“线上+线下”立体化服务体系,团队律师24小时在线接受法律咨询,惠及听障人士750余人次。经过近一年的培育和积淀,一支经验丰富、业务专业的听障人士法律援助服务团队正逐步成型,通过为听障群体提供法律咨询、精准普法、法律援助等多元化服务,不断满足听障人士的综合法律需求,传递着法治的温情。
依托康复机构 护航特殊儿童
“如果我和我的丈夫不在了,大儿子能照顾好自闭症弟弟吗?”这个困扰张女士多年的问题,终于得到了解答。
张女士的次子小明患有自闭症,这使得她一直忧心忡忡,担心自己和丈夫离世后,长子能否承担起照顾弟弟的重任。江苏品川律师事务所律师陈敏超了解情况后,向张女士详细介绍了意定监护和特殊信托法律制度,并耐心解释如何借助这些制度为小明未来的生活提供保障。
这不仅是单个家庭的破题之解,更是全国“自闭症家庭全生命周期法律保障体系”的生动实践。针对我国自闭症家庭面临权益侵害却缺乏法律应对能力的现状,江苏省法律援助基金会资助江苏品川律师事务所实施“品川有爱·和谐家庭”项目,积极回应自闭症群体的法律服务需求。
项目聚焦自闭症家庭“身后之忧”,创新构建“法律守护+心理支持+社会联动”三维服务体系,推广普及意定监护制度以及特殊信托制度,已累计举办公益法律讲座24场,提供法律咨询服务312次,先后在6个自闭症康复机构设立法律援助咨询点,惠及特殊家庭逾500户,为自闭症家庭撑起了一片“法治蓝天”。
“我们不仅要解决特殊家庭当前面临的困境,更要为孩子的终身发展构建一张坚实的法律安全网。”项目负责人陈敏超如是说。未来,江苏品川律师事务所将持续深化服务内涵,为“星星的孩子”搭建一条从法律保障到社会融入的“星光大道”,激励更多力量加入这场守护“星辰大海”的法治实践。
设立工作站点 助力依法维权
为进一步加强残疾人法律援助供给力度,提升残疾人法律服务质效,连云港市司法局运用江苏省法律援助基金会资助资金,设立“连心援”残疾人法律援助工作站,积极助力残疾人依法维权,努力打通残疾人法律援助“最后一公里”。
陈某系肢体二级残疾的劳动者,自2021年5月开始在某工地担任技术员,本以为能靠自己的努力改善生活,却没想到陷入了讨薪的苦恼。两年多的时间里,陈某多次向公司索要工资无果。2023年9月,他怀着最后一丝希望,来到了连云港市法律援助中心。法律援助律师接手案件后,多次与涉事公司沟通协商,然而公司仅愿意支付陈某3万元,这与陈某应得的劳动收入相差甚远。
面对这一情况,承办律师一边耐心安抚陈某的情绪,一边帮助陈某收集证据起诉至法院。最终,法院判决涉事方支付陈某工资、提成等合计14万元人民币。这份判决,如同破晓的曙光,给陈某的生活带来了新的希望。他激动地拉着工作人员的手,“如果没有你们,我可能永远都拿不到这笔钱!谢谢你们帮我打赢了官司!”
截至4月底,工作站累计办理残疾人法律援助案件155件,接待残疾人相关法律咨询508人次,切实维护了残疾人群体的合法权益。连云区法律援助中心承办的聋哑人劳动争议案件、灌云县法律援助中心承办的4名残疾人刑事附带民事赔偿案件分别获评当年度全省法律援助典型案例。
“做深做实残疾人法律服务工作,把特殊群体的‘需求清单’变为法律援助公益事业的‘服务清单’,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具体行动。”江苏省法律援助基金会魏钟林理事长表示,基金会将持续发力,深化资助项目实施成效,加快构建助残法律服务体系,让法治的阳光惠及更多残疾人困难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