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熊彦莎
当前,国债发行进入密集期。11月24日,财政部招标发行970亿元记账式附息国债和600亿元记账式贴现国债。11月26日,还有2只短期国债将发行。
专家表示,国债密集发行是积极财政政策持续发力的重要体现。后续积极财政政策取向料延续,应用好用足特别国债、专项债等工具,加强国债资金监管考核,确保政策效能充分释放,护航稳增长。
发行节奏加快
近段时间,国债发行较为密集。根据财政部2025年第四季度国债发行计划,今年储蓄国债、超长期特别国债已完成全年发行任务。“四季度国债发行通常集中在10月和11月,兼顾靠前发力和承上启下、做好衔接。”中央财经大学财税学院教授白彦锋表示。
相较去年,今年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规模加大,发行节奏加快,彰显其支持“两重”“两新”的关键作用。从规模看,今年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规模达1.3万亿元,比去年增加3000亿元。从节奏看,今年超长期特别国债首发时间比去年提前约一个月,发行完毕时间也相应提前,推动资金尽早落地见效。
中诚信国际研究院院长袁海霞表示,今年发行1.3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是财政政策更加积极的重要体现,或拉动2025年GDP增长1.7个至1.9个百分点,为实现经济增速目标提供重要支撑,也为重点领域和长期项目建设提供了稳定资金来源。
白彦锋认为,四季度国债发行筹集的资金将用于更好支持实施“十五五”规划等国民经济发展中长期安排。同时,四季度的国债发行会更加关注市场流动性走向,加强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
保持支出强度
国债密集发行彰显出积极财政政策持续发力。专家认为,后续财政政策将延续积极取向,通过扩大债券工具使用、优化资金投向,进一步巩固经济稳中有进势头。
财政部部长蓝佛安近日表示,要坚持积极取向,加强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根据形势变化,合理确定赤字率和举债规模,组合运用预算、税收、政府债券、转移支付等工具,用好政策空间,保持支出强度,形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支撑。
作为“十五五”开局之年,2026年的财政政策备受关注。袁海霞认为,明年应用好用足特别国债、专项债等工具,提振社会信心,扩大有效需求,进一步发挥财政政策稳增长、扩内需、惠民生的作用。
在资金投向上,袁海霞建议,提升财政发力的民生含量,同时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与基础设施升级,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继续加大支持经济转型发展中的新领域。
国债资金的使用效能是政策落地的关键。白彦锋表示,应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加强国债资金使用的监管与考核,确保每一笔资金都能落到实处、见到实效,防止国债资金在不同部门、不同地方之间“撒芝麻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