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皇帝内廷管理机构,以清代内务府机构设置最为特殊。内务府是管理清皇室的家务的政治单位,该机构及其辖下上三旗“包衣”奴才,成为清皇室爱新觉罗家族的私人奴仆,同时这些人往往兼有大清帝国官僚系统的品级,品级亦可同外臣相比较,又算是清帝的臣下。部分研究者囿于对清皇室与内务府双重关系之认识,加之传统史学对于清代满洲旧俗主仆关系有所批判,且没有深入挖掘内务府源文件,导致对于清代内务府官僚体制及其官员群体的研究不够深入。 黄丽君《化家为国:清代中期内务府的官僚体制》(以下简称黄著)的出版填补了以往清代内务府研究的缺失,它挖掘了两岸档案馆珍藏的清代内务府的档案,对史料进行了缜密的分析。该书基于内务府官员与皇帝及其包衣奴才特殊的关系,通过内务府官僚体制的定制化过程来探讨清代皇权如何从绝对家长制专治走向体制化管理,而这又如何反映了中华帝国晚期皇权的下移与限缩,由此重新展开对清室统治与支配权力的动态思考。
黄著分成上、下两编,上编为“体制”,有四章,涉及内务府的人群组成与组织建置、清代总管内务府大臣的出身与选任、包衣的身份与内务府挑补制度、内务府司官选转与考课。第一章“内务府的人群组成与组织建置”探究清初至盛清时期影响清朝制度深远之“八旗制度”中三旗(镶黄、正黄、正白)的正式建立,表明其建立使得内务府官僚体制自此开始产生,从顺治朝萌芽,至康熙朝正式建立内务府官僚机构,乾嘉时期机构大幅度扩展,以至于侵占了外廷部分机构的权力。特别是乾隆时期清廷大规模开疆拓土,吸收其他人员进入八旗,使得上三旗人员来源越趋复杂,但是内务府员缺始终只朝着上三旗人员开放,这使得很多后妃家族等只能抬旗进入这一群体,致使清后期内务府官僚机构员缺僧多粥少,而皇帝控制权威则一再下降。第二章“清代总管内务府大臣的出身与选任”挖掘各种官书、档案中内务府大臣、堂官、司官的名单及履历约190多人,分析他们自身的条件以及与清皇室的亲疏关系。其中分析了18世纪与19世纪内务府选官条件发生的变化,即从早期以皇帝意志为重——如雍、乾二朝特重沙济富察氏(乾隆孝贤皇后出身该族),到嘉庆以来兴起以各种条件铨叙,等同外朝之科举制度的现象,造成清后期内务府堂官缺少足够的权威;加之两宫太后因体制关系,不便如盛清君主一样亲近内务府大臣,造成晚清太监权势的扩展。第三章“包衣的身份义务与内务府挑补制度”考论了内务府官僚管理几个侧面,如从考试挑补、检选挑补、挑补年龄来讨论内务府选取官僚的情况,并且指出考试者在仕途中的发展胜过挑补者的发展,而与皇帝关系亲近者等是内务府官员久任的关键;此外,内务府体系通常文武互转,也是其官僚体系管理的明显特征。第四章“内务府司官的迁转与考课”细致梳理了内务府司官的迁转与各项制度,以及内务府和皇帝之间的关系。盛清时期皇帝与内务府司官等包衣关系亲密,常有直接命令内务府司官等举动, 而19世纪以来,清廷各项制度严密,随着京察制度成为内务府包衣任官补授的重要依据,皇帝虽然有最后裁决权,却也不得不仰赖堂官的评语来任命,由此体现了君主与臣仆关系进一步疏离,且内务府体制走向了国家行政化。
下编分为三章,分别为“清代中期以后包衣税差的置撤与功能”“科举制度与内务府官员的进身机会”“清代中期以降包衣的捐纳捐输与报销”。第五章主要考察了康熙时期由康熙帝包衣曹玺、李煦家族长期把持盐政、织造与榷关等官缺,变成盛清时期内务府包衣奴才常态出任的情况。19世纪内务府派出常驻京外人员,以此取代此前地方密探与皇室贡差的职能,职权变得越来越条例化,直到太平天国战争爆发而迫使清政府结构性改变相应制度,而由于两宫太后垂帘听政的性别之妨,内务府官僚体系从而越来越依赖于体制化运作,皇室控御内务府的权力进一步下沉。第六章“科举制度与内务府官员的进身机会”则详细论述了科举制度与内务府包衣奴才之间的关系,指出科举制度虽然经行千年,但是内务府包衣参加科举则受限于皇帝,甚至选官、任官都受到皇帝意志的影响,可见内务府包衣在皇帝心中的位置。19世纪以来,随着科举考试体制的开放,内务府包衣参加科举受到皇权干扰的程度减少,虽然无法彻底脱离皇帝家奴的身份,但中科举与否,对子孙日后入仕或经济发展的影响还是非常明显的。第七章重新思考了19世纪以来清皇室与包衣之间的关系,认为 自19世纪清政府财政危机以来,清政府开始放宽内务府包衣捐纳的条件,这使得内务府包衣与皇帝的主仆关系开始进一步外朝化,朝着外朝君臣关系而演进。最后,结论部分论述了内务府官僚体制“化私为公”之主题嬗变,以详实的史料、细致的分析、文雅的语言充分论证这个主题。
黄著以清内务府官僚体制演进为主线,通过分析内务府官僚体制及其群体,为我们揭示了清室与内务府间纠葛三百年的关系。历史学界现今提倡的制度史研究仍为历史研究的主线,可现在制度史研究又和以往的制度史研究有着很大不同:以往制度史研究以通译官书条例为主,主要是讲述官书实录等国史记载中的变化,而现今学界流行的由邓小南倡导的“活的制度史”研究范式(参见邓小南:《走向“活”的制度史——以宋代官僚政治制度史研究为例的点滴思考》,《浙江学刊》2003年第3期),是以制度结合人事为制度研究的主线,而摒除了以往研究制度史“只见条文不见人”的研究范式。 黄著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活的制度史”研究的典范,本书以各类档案、官书、文集等材料,以制度为纲、以人事为目,把清代政治文化中的核心“八旗(上三旗)”与“包衣(根本世仆)”的图景,徐徐展开,发掘出清皇室与内务府之间、包衣归附与外朝化之间的复杂关系。清廷自建立以来就形成了主仆附属的政治文化,这符合其统治中华与周边四裔的思想观念,所以盛清时候内务府包衣的来源就遍及帝国每一个新开拓的疆域。这种包衣世仆蕴含“制度文化”之“文化”,取其最宽泛的意义,指的乃是内务府包衣的生活方式。这种特定的生活方式是由自然条件,明末清初东北地区汉、蒙古、女真人混杂群居的社会现实,满洲历史传统,非汉民族心理等等多重因素共同造就的。所以“活的制度史”研究需要提炼其中“制度文化”,这是一个更加包罗宏富的概念,并且如本书所言,不仅仅局限于内务府包衣制度明晰精神层面的内容,实乃可以称之为“多种清帝国统治因素互动积淀产生的综合状态”“开阔又弥漫性的清室政治生态环境”(张祎:《关于“‘活’的制度史”》,收入邓小南主编;方诚峰执行主编:《宋史研究诸层面》,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0年版)。本书在这方面,无疑为清代制度、文化、社会心态以及生活方式与皇权的流转等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范本。
清廷统治以八旗为本,内务府包衣乃是上三旗,是清室最根本的统治力量,在盛清时期更是以各种方式派驻全国各要地,以商务、制造监督、对外交流等皇差充当皇帝之耳目,为其统治全国提供消息。这些人可以说是清廷统治的基础,有如蒙元统治的根脚。本书研究这些人升官迁转以及与皇室的关系,都在为我们解释清廷从初期到极盛时期内务府体制的构建。 此外,本书还提到乾隆时期,随着开疆拓土的完成,内务府包衣还有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新成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来自新疆的包衣,这无疑为我们理解乾隆时期清廷力图构建统一多民族国家提供了一个注脚。随着 19世纪嘉道以来清室权力的收缩,以太平天国运动为爆发标志,清帝国南方西北全面内乱,对国内控制力进一步减弱,这些内务府包衣与皇帝关系又开始进一步制度化。此乃是这些人从皇帝奴仆走向君臣关系的过程,也从侧面为我们展露了清室对于内务府等机构的控制能力下降,以至于我们可以推想,历次战乱后,随着清皇室权威下降,内外廷各级衙门与清室之关系都走向了制度化。而皇帝乃至两宫虽拥有名义上的最后决断权,却无法像盛清君主一般乾纲独断,绝大部分时候都要凭借属下的陈述做出判断,无法凭借个人意志行使皇权。内务府包衣与皇权的关系走向制度化,也使得清帝国丧失了其于清前中期所一直强调的满洲本位主义。清帝国政务运行开始越来越制度化,即越来越机械化,这使得清末改革尤为艰难——旧式机构难以发挥作用,而添加新的机构又靡费大量行政费用。清晚期统治者越来越难以凭借内务府的力量来控制皇室收支平衡和接济国家财政事务,内务府反而成为晚清宫廷开销的一大缺口,成为国家财政一个沉重的负担。晚清时期,由于废除科举,改革六部,实行新政,各部多实行保举,以往重科举等选任制度施行难度大,旗人为求生计,皇族大量推荐旗人为各部司员,使得满汉矛盾由此达到空前高度。(参见李文杰:《君相关系的终曲——清季内阁与军机处改革》,收入《辨色视朝:晚清的朝会、文书与政治决策》,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
皇室对此也无可奈何, 既不能如盛清君主直接选任包衣,也不能像在19世纪一样按章办事选任,这也是清室逊位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见在国家危机面前,制度可以被破坏,却难以通过加强中央权威而重建,直到彻底沦亡。
孝贤纯皇后富察氏
淑嘉皇贵妃金佳氏
本书还有一大有优点,那便是文笔畅美,尤其在论述乾隆帝及其后妃家族与内务府关系方面特别精彩。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在乾隆时盛极一时的孝贤皇后所属的富察氏家族参与内务府管理甚深,其伯父与雍正帝感情甚笃,并且其子裔多人还多为军机大臣等外官,甚至于受封贝勒等爱新觉罗宗室爵号;淑嘉皇贵妃与兄金简为朝鲜后裔,而金简在任内务府总管期间向乾隆帝建议以朝鲜方法铜活字印行《四库全书荟要》等书,乃是中国书籍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慧贤皇贵妃所属之高氏家族出身高贵,其父为两江总督高斌,其兄、侄参与两淮盐务甚多,多次参与接待乾隆帝南巡,享受乾隆皇帝优礼,直到办差被人弹劾贪污,被乾隆皇帝嫌恶而送交法办。 这些案例读起来妙趣横生,也揭示出盛清君主与包衣之间除了主从关系之外,还有婚姻、仕宦等复杂的关系,而晚清皇室抑或两宫太后则无此复杂的关系。该书也提到19世纪以来清皇室与内务府官僚渐行渐远之从属关系,由此我们亦可以从清室与内务府的角度来探讨中国最后皇权的伸展与蜷缩。
本文原题为“家国一体——评黄丽君《化家为国:清代中期内务府的官僚体制》”,发表于《中国学术》第45期(2024年9月),感谢作者杭州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余辉老师授权转载。
《化家为国:清代中期内务府的官僚体制》
黄丽君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丨2023年3月
定价:8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