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法律感兴趣,但是不知道未来如果选择学习法律,可以从事哪些行业?学法一定要出庭打官司吗,如果自己并不是一个能言善辩的人,是不是就不能胜任?对于很多中学生来说,法律的世界令人向往,却又有些陌生。
昨天,在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初级中学报告厅,一场法律世界的奇妙畅游正在这里上演,为同学们“导览”的,则是一群来自律所、高校、研究院所的专家大咖。
专家大咖为学生“导览”法律世界
“如果入场时老师让你们双手放在膝盖上,不要乱动。我们可以将这句话视为一个规则,这时,有一只蚊子叮在了你的脸上,你能不能违反这个规则去挠下痒?”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副教授、廉政与法治研究院副院长樊传明带来思辨的魅力。
“我国每年的外贸出口数据均呈现持续增长态势,但是目前全国律师总数为83万人,涉外律师仅为1.2万人,显然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大家可以积极关注这一方向。”国创律师事务所主任陈敏律师展示出一片职业“蓝海”。
国创律师事务所主任陈敏律师主题授课
如果有人用AI将梵高的画、和自己拍摄的照片生成了一张新的图,算侵权吗?游戏运营商修改了规则,造成虚拟物品价值暴跌,运营商该不该负责?观韬律师事务所权益合伙人张烜律师从生活小事,启发同学们思考,原来法律无所不在。
观韬律师事务所权益合伙人张烜律师主题授课
这里举行的,是上海市司法局主办的“法治蒙学堂”首场青少年法学教育活动。
“法治蒙学堂”在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初级中学启动(下同)
去年,市司法局人才办启动“鼎新法治人才计划”,建立了由240人组成的法治人才库,并成立了一支鼎新法治人才讲师团与法治启蒙导师团。“法治蒙学堂”的开设,正是为了推动法学教育关口前移,通过“人才进校园”“大咖讲小课”的形式,推动优质法治资源走进校园,构建法学人才早期发现与贯通培养的长效机制。人才库中遴选出20人,担任“法治蒙学堂”首批启蒙导师,希望用法治之光,为同学们照亮成长之路。
虹口区司法局党委书记、局长王琳与虹口区教育工作党委书记、局长孙磊共同为“校园法治观察点”揭牌
第一次见到电视上才见过的律师袍,第一次知道原来学法律不仅是做律师和法官,还有很多职业可以选择……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初级中学初一女生徐紫歌用“神奇”来概括内心感受。
“法律就像一个巨大的工具箱,能开启很多种精彩的职业。”随着浩天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姚约茜的讲述,一幅法律职业的“家族图谱“在大家面前展开——你可以成为法官、检察官、律师、仲裁员,也能成为公司法务、公证员或者是法律的科普宣传员,担任法律内容领域的专业编辑。姚律师告诉同学们,自己就是从中学阶段开始接触法律、阅读法律书籍、参加学校组织的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活动。在扮演“法官”的过程中,她第一次感受到,法律不是冷冰冰的条文,而是有温度的守护者。她告诉同学们,如今,她从事的律师行业也不是在“争输赢”,而是在“定分止争”,让社会更公平、更有序。
浩天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姚约茜主题授课
“成为一名法律人,你要对规则背后的原理保持好奇,要有正义感,对不公平的事敢于说‘不’,还要学好每一门课,比如语文培养表达能力、数学培养逻辑能力、历史了解文化背景、英语拓展国际视野,没有一门课是白学的。”姚约茜说。
多位嘉宾为学生答疑解惑
《令人心动的offer》第五季嘉宾、北京竞天公诚律师事务所上海分所律师王艺妍妤是很多学生的“青春偶像”(上图右一)。活动现场,有家长关心,如果希望孩子将来也成为一名法律人,该如何帮他做好职业启蒙,打下根基?对此,王艺妍妤建议,如果说法治是一座“宫殿”,首先需要“地基”,即规则意识,不妨从制定家庭内部规则开始,家长自己更要以身作则,避免“朝令夕改”;其次,需要一些“水泥沙石”,即“证据意识”,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多问问他得出这个结论的依据是什么,让他知晓事实胜于雄辩;再次,还需要一些“钢筋”,即“程序正义”,引导孩子按照清晰的思路去处理问题。当然,“装修”不可少,比如培养清晰的表达能力、多看一些法律相关书籍和电影。“在合同审查或者案例检索时,AI已经成为我们的得力助手,因此,做一名法律人,也要积极拥抱科技。”王艺妍妤说。
“如今,社会上有不少人唱衰文科,很多同学在填报志愿时也时常会犹豫。今天的讲座帮我也打开了思路,回去一定要讲给同学们听。”上海财经大学附属北蔡高级中学思政教师胡亦然觉得,自己内心的疑惑,同样得到了解答。
【相关链接】
本次活动由上海市司法局主办,虹口区司法局、虹口区教育局、嘉兴路街道办事处承办,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初级中学协办。
三年来,市司法局人才办通过“揽百计划”为全国高校学生提供上百个优质实习岗位,搭建起高校学子走向法治实践的桥梁;又通过组织人才进校园、大咖讲小课,推动法学教育关口前移。从中学“法治蒙学堂”的启蒙引导,到大学“揽百计划”的实践锻炼,再到职业发展“鼎新计划”的持续赋能,市司法局人才办正积极探索法学教育的一体化建设与法治人才培养的全链条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