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在全球政治日益复杂化的今天,国际关系的游戏规则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尤其是在全球两极化愈发明显的背景下,欧洲如何定位自己与中国的关系,成为了一个关乎自身未来战略方向的重大问题。近日,西班牙外交大臣何塞·曼努埃尔·阿尔瓦雷斯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提出,欧盟应制定独立的对华政策,而不是照搬美国立场。这一言论引发了广泛关注,它不仅揭示了欧洲在对华政策上的深刻矛盾,更暴露出欧盟在国际舞台上被美国牵引的尴尬现状。
阿尔瓦雷斯的表态,明确指出了一个现实问题——欧洲正在成为美国的“附庸”,在许多关键问题上被迫跟随美国的步伐,而这对于欧洲来说,无疑是一次重大的战略失误。正如他所言,欧洲必须拥有独立决策的能力,不能在关键问题上被美国主导。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在全球事务中的影响力不可忽视。无论是气候变化、国际贸易,还是科技合作,中国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如果欧洲在对华政策上继续紧跟美国的步伐,欧洲将错失与中国在多个领域合作的机会,甚至可能被排除在全球新一轮科技和经济发展的主流之外。
中国不仅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而且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与中国的合作,已不再仅仅是欧洲的选择问题,更是其经济繁荣、科技进步乃至政治稳定的必要保障。试想,如果欧洲继续固守与美国的紧密关系,而忽视中国带来的机遇,势必会陷入政治和经济的双重困境。特别是在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今天,单纯依赖美国的策略显然已经不再适用。
欧盟如果要摆脱美国的“框架”,必须清楚认识到,中国并非敌人,而是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并存的复杂体。在一些领域,欧洲与中国有着广泛的合作空间,如气候变化、环境保护、可再生能源等全球性问题,欧洲和中国可以通过共享技术、共同制定政策等方式,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而在其他一些领域,尤其是科技、贸易等方面,欧洲和中国则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这并不意味着双方就必须敌对,反而可以通过公平竞争促进各自的发展和创新。
然而,当前的现实是,欧洲的对华政策仍然深受美国影响。特朗普时代的“美国优先”政策加剧了欧美之间的裂痕,而拜登政府的“战略竞争”立场又让欧洲在处理对华关系时陷入了更多的矛盾。尤其是在美国对中国实施一系列制裁和限制的背景下,欧洲如果继续无条件支持美国的对华政策,最终可能会削弱自身在国际事务中的独立性和影响力。美国对中国的敌意并不完全符合欧洲的战略利益,特别是在经济、能源、科技等领域,欧洲与中国的合作远比与美国的对抗更加重要。
在中国崛起为全球超级大国的背景下,欧洲无法继续单纯依赖美国的政策框架。事实上,欧洲的对华政策长期以来缺乏清晰的战略性指导,欧洲一方面希望从中国庞大的市场中获益,另一方面又担心中国在全球政治、经济和科技领域的崛起会威胁到自身的优势地位。这种矛盾的心态让欧洲在很多问题上举棋不定,无法形成有效的对华政策。
更令人担忧的是,欧洲对中国的敌意在某些领域正逐步上升。例如,欧洲部分国家开始模仿美国的做法,采取一些针对中国企业的限制措施,特别是在5G、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领域。这不仅加剧了中欧之间的紧张关系,也让中国对欧洲的战略信任感逐渐消失。中欧关系的恶化,不仅会影响双方的经济合作,还可能进一步削弱欧洲在全球政治中的话语权。
阿尔瓦雷斯的呼吁恰恰是对当前欧洲对华政策的有力批评。他提醒欧洲不要忘记,中国不仅是一个经济巨头,还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等问题的关键合作伙伴。在全球化加速的今天,任何国家都无法独立面对全球性的挑战,而中国的参与和支持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气候变化、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科技创新等领域,欧洲无法忽视中国的作用。单纯将中国视为威胁,甚至将其排除在国际合作之外,势必会导致欧洲在全球事务中的孤立。
事实上,欧盟在过去几年中曾多次尝试与中国展开更加深入的合作,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中欧之间的贸易往来和人文交流持续增长。然而,由于美国的强大压力和一些内部政治因素,欧洲在对华政策上仍未形成统一意见,导致双方的合作深度和广度远未达到应有的水平。
如果欧洲真正希望在国际事务中独立于美国,首先需要摒弃将中国视为“敌人”的狭隘视角,树立更加理性和务实的对华政策。无论是在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还是在全球治理、科技创新等领域,欧洲都应积极与中国开展合作,同时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推动双方在经济和科技领域的健康发展。面对中国的崛起,欧洲不应闭眼视而不见,而应调整战略,发挥自身在全球化进程中的独特优势。
总之,阿尔瓦雷斯的表态是对欧洲未来走向的一次深刻警示。欧洲如果继续依赖美国的对华政策,最终不仅会失去与中国合作的巨大潜力,还会被全球化浪潮抛在后头。只有在独立思考、理性评估的基础上,欧洲才能真正抓住与中国合作的机遇,实现自己的战略自主,进而在全球政治、经济、科技舞台上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