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矛盾纠纷 助力企业发展 红古区人民法院异地执行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在当事人看来,执行就是兑现真金白银。其实,执行真正的意义是重法律,敬畏法律,需要用诚挚的心和诚挚的努力,给当事人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红古区法院执行局负责人李舒说。
写汇报不是办法 要解决本质问题
“还记的那是在2023年3月,大概近小半年的时间,我总会听到同一个建设集团公司的案子,有的时候来源于办诉前保全的法官,有的时候来源于信访工作人员,有的时候来源于督查室的同事,听着零零碎碎的案件过程,我想这个案子应该基于很多因素很难执行。”红古区法院执行局负责人李舒回忆说。
时间过得很快,同年9月,承办这起执行案件的法官由于部门调动,换到了别的庭室,在执行局干了5年的李舒接管了此起案件。如以往一样,此案件申请执行人无奈之下再次提起信访,督查室同事找到执行局,需要执行局汇报案件进展情况时,李舒想这样来来回回去写汇报,事情还是不会得到本质的解决,不然就再努力一把试试。
因为之前的承办法官已调离,这个案件其中的很多细节李舒并不清楚,只得联系申请执行人,希望跟他进行当面沟通。“李局长,您再别想湖北襄阳的建筑公司能来,我们已经打过不下10个电话,他们表示不会再来,态度十分坚决。”执行局书记员童志强无奈的说。“没事,我们再试一次”李舒坚定地说。
被执行人无任何财产可供执行
就这样,李舒联系被申请执行人、申请执行人及律师。没几天,约定时间,双方一见面,坐下来双方就开始了争吵,听着他们的争论,李舒试图从他们的对话中找出案子的症结所在,申请执行人某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和被执行人甘肃某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一案,涉案标的1750万元,在经过法院调解后达成了协议,后被执行人甘肃某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并没有按期履行,申请执行人便提起了强制执行申请。在执行过程中,被执行人名下除了就与申请执行人基于承包合同签订的在建工程中的房屋之外,没有任何财产可供执行,但现在该工程因为双方当事人的纠纷处于停工状态,工程无法进行下去,钱又拿不出来,所以案件一直搁置到了现在。
目前被执行人无其他任何财产可供执行的现状下,本着“让企业活下去、动起来”才能实质性解决根本问题的态度,李舒和双方当事人“掰开了、揉碎了”从头开始进行协商,从早上10点一直到下午5点,终于有了一个大致的执行方案后,李舒立即联系申请执行人的法定代表人,希望他能前来协商具体细节,在听到他对我们执行的不满和远在湖北襄阳不愿意再次前往兰州的想法后,李舒做了一个决定,“没事,因为这个案件确实也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很抱歉我们在执行过程中没有解决你们双方的问题,这次您别来,我们来。”
带着卷宗前往湖北襄阳异地执行
就这样,李舒立即让在兰州的双方当事人律师就一些细节以及工程中的具体待付款项做足了前期的准备工作后,李舒和童志强带着卷宗前往了湖北襄阳。
在去襄阳的路上,李舒无数次设想了第二天“谈判”的画面,完美解决还是重蹈覆辙没有结果,都在脑海里过了多遍,当时想的只是“这么远来了,双方好不容易定了一个时间一起坐下来沟通,一定要解决。”次日,见到申请执行人,他们的想法让李舒出乎意料。申请执行人说:“我们也不想让被执行人垮掉,我们也希望能让他们公司‘活下去’,这样我们才能有可能拿到钱。”听到这些话,执行法官们便放心了一半。
接下来就是连续两天的“谈判”,大到双方当事人是否继续合作,小到工程中的材料费、劳务费应该如何承担,双方一边沟通,一边提出从法院角度出发需要考虑的一些问题。直到第二天晚上7点多,一份双方当事人签订的协议书终于拟定,执行案件达成和解,申请执行人也撤回了对标的近5000万元、正在诉讼中的另一案的起诉,双方当事人更是握手言和,决定继续合作,决定让彼此都能够“活下去、动起来”。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