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内外部数据构建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17个,启动监督线索86条,成案60余个。这是近年来崇明检察院以大数据法律监督为重要突破口,持续落实落细“业务主导、数据整合、技术支撑、重在应用”的数字检察工作机制,推动数字检察成为法律监督的新动能。
崇明检察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院成立了由检察长担任组长的数字化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大数据赋能法律监督专项行动,统筹推进模型建设,强化对外协调沟通及部门内部资源调配,并开展大数据思维、数字检察理论知识及建模能力专题培训,为专业化推动数据模型构建奠定思想、组织和人才基础。依托依法治区行政检察协调小组联席会议、“一网统管”城市运行管理平台、“一网通办”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等数字平台,以及与行政机关共建形成的“四长协同”“三长共治”“两长共护”“检联协作”等工作机制,该院强化与公安、水务、环保、绿容、民政、教育、卫生、妇联、残联等部门数据共享,将留守未成年人信息、就医记录、公益损害等数据20万余条纳入模型数据池,为构建平台模型奠定数据基础。其中,“沪未云”未成年人检察监督线索预警平台获评2022年全国检察机关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竞赛创意类三等奖,特种车辆非法倾倒固废破坏世界级生态岛环境资源监督模型获评2023年全国检察机关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竞赛三等奖,另有4个法律监督模型分别获评上海市检察机关数字检察应用场景比赛二等奖及优秀创意奖。
去年的一个深夜,一辆油罐车开到了崇明岛一处偏远乡村的工厂里,停留了没多久,这辆车又迅速离开返回了上海市区,这样的行驶轨迹在一个月内频繁出现了多次。不久,崇明检察院收到线索,称该处工厂内倾倒了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污水,对周边土壤、水源造成严重破坏。调查过程中,检察机关发现不法分子利用崇明岛地域特点,通过重型自卸挂车、重型罐式货车等特种车辆在深夜将建筑垃圾、危险废物运输至崇明偏远地区进行倾倒、填埋,而且非法倾倒的行为具有查处难、取证难、隐蔽性强的特点,实践中违法行为禁而不止、查而不绝。
以案件办理为基础,深入剖析监督的痛点、难点,从中提炼类案大数据法律监督的核心要素,理顺相关要素之间的业务逻辑,科学设计数据碰撞比对规则,切实找准监督异常数据:在构建特种车辆非法倾倒模型中,通过办案总结提炼渣土车入崇进行非法倾倒的一般规律,将夜间进入偏远地段、1个月2次以上入崇、进出时间差仅3小时等作为核心要素,通过进出卡口数据车与未备案特种车辆进行碰撞比对,并且推进空天技术、卫星图斑等现代化科技手段在模型中的应用,精准锁定异常车辆,及时开展法律监督。通过比对发现的834条异常信息,检察院锁定了64辆特种车辆,追溯发现违法倾倒点20余处,制发检察建议15份,督促相关部门清理固废5万余吨,提起民事公益诉讼2件,追缴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款800余万元,发现刑事案件线索3条。同时,推动行政机关将特种车非法倾倒社会治理纳入“一网统管”集中监管,并在“崇启海”北长江口运用实践基础上,推广模型至“青嘉吴”“嘉昆太”等长三角省际交汇处,有力推动长三角数字检察一体化建设。
市人大代表、上海开放大学崇明分校副校长王愫怡表示,固废倾倒模型等很好地契合了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主题,体现了崇明特色。通过充分挖掘数据要素和违法行为之间的关系,真正体现了数字赋能法律监督。
作者:单颖文 高松
文:单颖文 高松 图:受访者提供 编辑:占悦 责任编辑:王嘉旖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