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主题
数字检察
数字检察是检察机关通过数字化技术,建立法律监督模型及配套系统,发现类案线索后进行融合式监督,对社会治理机制进行系统性完善的新模式。数字检察是数字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字中国在检察机关的具体体现,其根本是赋能检察机关法律监督,促进检察办案更加公正、检察管理更加科学、检察服务更加精准,推进检察工作现代化。
市检察院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数字检察会议精神和数字保定建设的要求,进行深入调研,准确筛选数字检察项目。并作为全省第一家召开数字检察工作会议,制定下发了《保定市人民检察院数字检察工作方案》,为后续数字检察工作开展奠定了基础,部分数字检察项目现已进入实施阶段。全市检察机关将不断增强数字意识,提高数字素养,为数字检察助力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发挥理论基础作用。
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开展检察工作,是基于数据挖掘、智能筛查、数据判断等方法来完成穿透式、精准式监督,从而有效提高行政检察监督质效。与传统工作方式相比,大数据视阈下的检察工作最为明显的优势就在于,检察人员可以从数据中发现异常,从个案中发现和总结出带有普遍性、规律性和倾向性的问题,通过构建监督模型,从海量数据当中寻找类案监督线索,通过提出有针对性的检察建议,最终实现从个案监督到类案监督、从检察监督办案到促推社会治理的转变和提升。
1.
线索发现较为困难,水资源形式较为严峻
系统内观察多处疑似取水点情况
系统内观察车辆运行轨迹情况
系统首页界面
近年来,华北地区地下水资源极度匮乏。经国务院的批准,水利部等五部委联合制定《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行动方案》,主要的内容就是严格地下水利用的管控。环卫洒水车日常用水量巨大,政策上禁止利用地下水进行道路水洗作业。莲池区检察院着力打造“公益诉讼+大数据数字检察技术”工作模式,借助大数据检察技术,构建洒水车非法取用地下水法律监督模型,与办案调查形成合力,辅助公益诉讼检察工作。
保定市位于华北腹地,人均水资源量远低于国际公认标准,面对辖区地下水资源匮乏严重的现状,莲池区检察院高度重视,严厉打击非法超采地下水行为,办理了一起环卫车非法取用地下水进行道路喷洒作业的行政公益诉讼案件。该案中,5家环卫公司未办理地下水取水许可,擅自抽取地下水用于生产道路喷洒作业,严重违反《地下水管理条例》。
2.
探索数字检察,构建监督模型
通过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发现疑似取水点,并启用无人机
在办理案件过程中,检察技术干警跟随洒水车近距离拍摄获取视频资料,在非法取水井附近启用无人机,通过无人机跟踪拍照,从而获取涉案公司非法取用地下水的初步证据。
围绕地下水保护行政公益诉讼损害问题隐蔽性强、取证难度大等特点,该院建立了一个基于定位平台的公益诉讼监督模型,以调查取证重点环节为突破口,着力打造“公益诉讼+数字检察技术”工作模式,借助大数据检察技术,与办案调查形成合力,辅助公益诉讼检察工作。
模型自动分析研判洒水车辆运行轨迹的叠加、停留时长、停留次数,和现有的合法取水点进行对照,根据“非法取用地下水”研判规则,生成疑似取水点报警,通过车辆定位的空间、时间、轨迹信息,排除可能是停车场的点位后,确定疑似取水点,显示车辆停留信息,停靠时长。利用分析模型对车辆疑似取水点、停车场进行监督,停车场、非法取水点将在地图上进行标注;检察官接收预警信息后,根据自己所负责的范围或公司进行追溯分析与处置,辅助区域内洒水车非法取用地下水形成常态化监督管理。
3.
以数字检察赋能法律监督
通过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发现疑似取水点,并启用无人机
在前期的取证工作中,莲池区院干警使用无人机进行空中全方位拍摄,为公益诉讼检察工作提供了初步证据,解决了因高度、地理位置无法使用相机拍摄的问题,提升了取证效率与证据质量,为之后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洒水车非法取用地下水法律监督模型应用从建设到完善,至今年二月份共筛查全市5个环卫公司定位数据4千余条,累计发现有价值线索47件,发现非法取水点3处,在辅助开展类案监督,助力政府加强监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模型发挥了公益检察职能,督促行政机关依法履职,有效打击非法取用地下水的违法行为,保护华北宝贵的地下水资源。优化营商环境,综合分析作业车辆行驶路径,建议行政机关增加配置加水点,减少车辆加水等待时间,提高效率,为企业节省运营成本。
在之后对系统的完善与功能添加中,该平台还将升级应用于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四大检察”职能中基于定位功能的所有监督项目,使其成为一个具备多方面线索采集、数据清洗、数据筛选分析等功能的平台,有效拓展案源渠道,如:社区矫正、车辆监管、非羁押监督等功能。该项目具有可复制性,符合大多数城市的治理环境和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