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至8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广东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着眼发展新质生产力,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完善区域协调发展、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着力深化粤港澳合作,加强科技创新合作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规则机制“软联通”,加强立法、执法、司法各环节全流程协作。
举一纲而万目张。近日,广东省司法厅党委召开扩大会议,要求立足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奋力走在前、作示范、挑大梁,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作出司法行政更大贡献。
南都N视频记者多方采访,记录广东司法行政系统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法治规则机制“软联通”、为企业提供更多“度身、特码”式生产性法律服务、深化“1名村(居)法律顾问+N名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举措。
一名粤港澳大湾区调解员告诉南都N视频记者,“总书记的话语让我深受鼓舞、充满憧憬,大湾区天地广阔、大有作为。”
广交会上的涉外法律咨询服务港。
大湾区调解员感慨“大有可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进规则机制“软联通”,加强立法、执法、司法各环节全流程协作,有效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建设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支持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和服务国家发展大局。
近年来,广东坚持协同港澳,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涉外法律服务高地。
“总书记的话语让我深受鼓舞、充满憧憬,大湾区天地广阔、大有作为。”11月21日,广东广信君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闪涛对南都记者说,担任粤港澳大湾区调解员以来,自己拥有更多机会往来香港和澳门,开设法律讲座,促进彼此的相互了解。
粤港澳大湾区调解员闪涛。
早前,广东联合港澳法律部门发布粤港澳大湾区跨境争议调解示范规则、调解员资格资历评审标准、调解员专业操守最佳准则,形成统一的《粤港澳大湾区调解员名册(2024)》,闪涛也多了一重身份。
他说,调解员不同于仲裁员,不仅需要专业的法律背景,还需要掌握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更强调综合素质与复合能力。
调解的目标是化解矛盾、解决问题,追求双赢甚至多赢。“接下来,我会创造和利用更多机会,宣传倡导调解成为大湾区化解矛盾纠纷的重要解决方式。”
粤港澳大湾区调解员证书。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不断加速,也见证着三地法律制度的融合创新。
例如,截至2025年7月,已有约600名港澳律师取得大湾区律师执业证。广东制定“港车北上”“澳车北上”配套机制,优化人才入境签证、停留居留、永久居留政策。广东省司法厅联合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法律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律政司等,举办相关法律服务推介或交流会,支持港澳法律人士来粤多元化展业,探索建立粤港澳大湾区调解员培训班等,加快推动湾区优质的法律服务资源集聚。
近日召开的广东省司法厅党委扩大会议进一步明确,要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用足用好粤港澳法律部门“1+N”常态化沟通协商机制,加强粤港澳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民生融合等领域政府立法,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律师执业试点,建好用好大湾区跨境民商事解纷一站式电子平台,强化规则机制“软联通”的法治保障。
同时聚焦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建设国际一流仲裁机构、律师事务所,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培育发展国际商事调解组织,深入实施涉外法治人才“四大工程”。
为科技创新“松绑赋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眼发展新质生产力,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对此,广东省司法厅党委扩大会议作出部署,要求聚焦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新质生产力培育需要,推动制定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促进会展业高质量发展条例,健全完善科技创新、人工智能、机器人、大数据等方面法规规章,健全规范涉企行政执法长效机制,为企业提供更多“度身、特码”式生产性法律服务,持续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
广东积极探索法治与科技的“双向赋能”,加强前沿技术与司法行政工作融合,用优质精准的法律服务保障科技创新。
《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自2024年10月1日起施行,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全国首部有关科技创新方面的地方性法规。
《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培训宣讲会。
该条例聚焦制度创新,着力为科技创新“松绑赋能”,提出了多项突破性、首创性规定,首次在地方立法中构建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全流程单列管理制度体系,以期更大限度地调动创新主体的积极性,释放创新活力。
近年来,广东省司法厅立足科技创新发展需求,先后推动制定修改了自主创新促进条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法规规章,及时将广东省科技体制改革中行之有效的举措和经验做法上升、固化为法规规章,不断完善科技创新全链条制度规范。
广东省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多年居全球创新指数第二位,广东省研发投入、研发人员数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发明专利有效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等主要科技指标均居全国首位。
广东省司法厅相关负责人曾向南都记者表示,“近年来,我们在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推动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上持续发力,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法治动能。”
其介绍,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亟需解决的法治问题,锚定自动驾驶、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和生物制造、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相关立法需求,广东省司法厅将加强前瞻谋划、政策引导、法治保障,加快推动出台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县域经济振兴、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低空经济发展等条例,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法治支撑。
培养乡村“法律明白人”
日前,在听取广东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习近平总书记谈到了这次到梅州:“要完善区域协调发展、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逐步补齐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这个短板。你们实施的‘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让乡镇面貌有了新的变化,要持续抓下去。”
近年来,广东省司法厅持续助力“百千万工程”提质增速,进一步夯实“百千万工程”法治保障基础,加快推进相关领域立法。
例如,汕头市出台全省首部河长制地方性法规《汕头市河长制条例》,充分发挥法治在维护河湖健康、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中的保障作用,积极探索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实践,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行政执法、公益诉讼联动衔接机制,严格落实行政执法案件“一案双查”。
汕头还组建了生态环境专题普法讲师团,大力推进“1名村(居)法律顾问+N名法律明白人”行动,累计开展普法宣讲活动数百场次,培养“法律明白人”超4600人。
广州公证员为居民答疑解惑。
3月17日,南都记者来到广州市越秀区杨箕文化广场。广州公证处联合越秀区司法局、梅花村街道举办公证赋能“百千万工程”活动。“我这么大年龄,要考虑遗嘱问题了。”69岁的陈姨对南都记者说,家门口办理公证很方便,她前来咨询了解到,7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可免费办理遗嘱公证。
随着“百千万工程”的深入实施,2024年以来,广州公证处以民生需求为导向,组织公证员联系镇村、联系社区、联系群众上门服务超过2500人次,为群众带去有温度、有深度的“公证服务套餐”。同时积极配合做好涉农拆迁、基层治理等工作,产权保护、“三农”领域的公证在新型业务中占比近半。
展望未来,广东省司法厅党委扩大会议要求,聚焦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县域经济振兴条例等政府立法进程,健全法治建设结对提升工作机制,深入推进乡镇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深化“1名村(居)法律顾问+N名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加快推动“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落地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