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法治报记者 朱广亚 通讯员 陈玲玲 贾彦桂
线缆名镇机杼声声,白马坡上良田万顷。在被誉为线缆名镇、坐拥白马坡高标准农田的滑县白道口镇,滑县法院白道口法庭正深植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调解优先、多方联动,将法治精神精准滴灌至企业车间与田间地头。他们用专业与温情,倾情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安定与蓬勃。
调解优先:
为营商环境注入法治暖流
滑县法院白道口法庭辖区内聚集多家知名电线电缆企业,买卖合同纠纷易发多发。法庭干警深知,判决能定分,但调解更能止争,始终坚持调解优先,力求高效彻底化解矛盾。
在白道口法庭庭长汪书英的办公桌上,一本某电缆公司诉郑州某公司拖欠300万余元货款的案卷被重点标记。案情清晰、证据确凿,按流程开庭判决并不复杂,但案卷中原告经营陷入困难的表述,让她意识到,300万余元流动资金缺口对中小民企而言可能是致命打击,若仅作出判决而执行难,原告或面临倒闭风险。“不能让守约企业因拿不到货款而倒下,这关乎地方营商环境。”她在庭务会上明确方向,决定主动出击化解矛盾。
随后,汪书英带领助理驱车赴郑州,直面被告公司法定代表人。沟通中,她既阐明违约将面临的强制执行、账户冻结等法律后果,又倾听了被告经营困境,引导其认识主动履约对修复信誉、稳定供应链的重要性。最终,这场可能陷入僵局的诉讼,在法庭主持下转化为双赢调解,双方当场签署协议,被告克服困难一次性支付首期货款50万余元。
一次智慧调解、一趟奔波奔赴,实现了从案结事了到案结事好的升华,印证了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也让法庭成为纾困解难、护航发展的服务站。
多方联动:
为农田安全筑起守护屏障
广袤的麦田是白道口镇的金字招牌,为护航国家级高标准农田建设,白道口法庭创新机制,与镇政府、村委会构建“三方联动”纠纷化解网络:镇政府选派两名资深调解员常驻法庭,村委会化身法庭在基层的眼睛与触手,协同调查、合力调解,全力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一起农资买卖合同纠纷中,种植大户于某从原告处赊购18万元化肥,一直未付货款。案件本可凭欠条直接判决,但开庭前,于某扛着百余斤化肥、攥着发黑的花生苗,怒气冲冲赶到审判庭:“化肥没效果还毁了花生,这是全家活命钱,原告必须赔!”
见此情形,汪书英给于某递去一杯水,安抚其情绪后,立刻联系被告所在村两委,与调解员、原告被告共同前往涉案耕地勘查。经联合分析,他们明确花生苗烂根系近期雨水过大、排水不及时导致,与化肥无关。考虑到于某因灾经济困难,若判决其短期内一次性付款,将加重负担,汪书英与调解员分头调解:对原告从情入手,劝解称于某非故意赖账,判决也难拿到钱,看在多年交情的份上可给其缓冲时间。原告动容,最终双方达成一致调解意见。
这样的调解结果既保障了原告债权,又体谅了农户困境,用庭内外联动维系了农民全年的希望。
以人为本:
让司法服务传递民生温度
白道口法庭打破了人们对于法庭庄严刻板的印象,处处充满了家常味与热心肠。干警怀揣“如我在诉”的初心,把司法服务实实在在送到百姓身边。
该法庭受理的一起民间借贷纠纷中,被告重病就医卧床,既行动受限,又无力一次性还款。干警一边反复与原告沟通,讲述被告病床前的困境,以共情拉近距离;一边主动协调,把调解桌搬进医院病房,免去当事人奔波之苦。小小的病房里,法官、书记员、调解员围坐一团,凭法理明辨是非,以人情化解隔阂。原告被告最终握手言和。这一幕,正是法庭“以人为本”的生动注脚——以群众急难愁盼为出发点,让司法既有维护正义的力度,也有直抵人心的温度。
除化解纠纷外,干警还活跃在乡村各个角落:化身乡村普法快递员,定期将法律知识打包配送至农村、企业、学校,聚焦养老诈骗、合同纠纷、妇女儿童权益等热点,用拉家常方式把法律讲得通俗易懂;当好企业“体检医生”,主动上门提供法律咨询,帮企业排查经营风险,将矛盾化解在萌芽;做好乡村振兴法律护航员,以专业服务与治理智慧,为地方发展保驾护航。
扎根基层、司法为民,该法庭以实际行动证明:人民法庭不仅是定分止争的裁判所,还是社会治理、乡村振兴的助推器,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这片土地上开花结果,为基层和谐稳定与高质量发展夯实法治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