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桃源县人民法院成功调解一起特殊的财产纠纷。原告周女士为给病重父亲筹措手术费,将前男友向先生诉至法庭,要求返还恋爱期间支持其创业的款项。这场裹挟着情感付出与家庭急难的官司,最终在法官的温情调解下,实现“情债两清”,双方握手言和。
2020年8月,周女士与向先生确立恋爱关系。得知向先生有创业计划,周女士出于支持与信任,多次通过转账为其提供资金助力。然而好景不长,两人恋情逐渐走到尽头。就在周女士尚未从情感低谷中走出时,家庭突遭变故——父亲身患重病,急需大额手术费救命。
为解燃眉之急,周女士想到了曾借给向先生的创业款项,无奈之下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向先生归还扣除部分款项后的差额共计37216元。庭审中,向先生承认双方的恋爱关系及收款事实,但提出异议:部分款项已用于为周女士购买物品,部分虽属借贷但已偿还大部分,因此不同意周女士的全额诉求。
承办法官深入梳理案情后敏锐察觉,这起案件并非简单的“借贷追讨”。周女士当年的资金付出源于深厚情感,如今的追索则是出于救父的迫切需求。若机械地对每笔款项逐一定性为“赠与”或“借贷”,即便作出判决,也可能埋下新的矛盾隐患,难以实现真正的“案结事了”。
调解过程中,法官没有局限于法律条文的生硬解读,而是以“情”为突破口,引导双方回溯过往情谊,学会换位思考。他一方面向向先生阐明,周女士当年的资助是雪中送炭的真情,如今其父亲重病的处境更需体谅;另一方面也客观地向周女士说明诉讼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建议双方各退一步。
温情的沟通逐渐消融了双方的对立情绪,理性与善意被重新唤醒。最终,两人达成一致调解协议:向先生一次性支付周女士20000元,此次纠纷就此了结,过往的情感与经济纠葛彻底厘清。
这场调解不仅高效解决了纠纷,更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双方的情感裂痕,生动彰显了司法在化解情感类纠纷中的温度与智慧,让法律的刚性与人性的温情实现了完美融合。
法官说法
亲密关系中的经济往来更需理性对待。对于创业资助等大额款项,即便出于信任,也应通过借条、聊天记录等明确款项性质,避免日后产生争议;要树立健康恋爱观,不让金钱成为情感的负担;同时需妥善保存转账凭证、沟通记录等关键证据,为可能的维权留存依据。发生纠纷后,优先选择协商、调解等平和方式,尤其适用于曾有亲密关系的双方。
来源:指尖新闻
作者:郭雅琴 伍梦霞
编辑:邱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