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评论员 李靖
据近日《工人日报》报道,日前,快递员刘华被北京市西城区椿树街道劳动争议调解中心聘为西城区首批“小哥调解员”,他的快递三轮车也变成了劳动者的“移动维权服务站”,除了送包裹,刘华还把实用的劳动维权知识送到辖区新就业群体身边。截至目前,西城区已有15名“小哥调解员”持证上岗。
近年来,随着平台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快递员、外卖骑手等为代表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大幅增加,行业内的劳动纠纷案例时有发生。如何妥善处理这些矛盾,事关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与维护。让快递小哥“化身”调解员,“自家人”解“自家事”,是将问题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的有益尝试。
毫无疑问,“小哥调解员”参与调解有着不少优势和好处。从业务上说,相比仲裁机构的调解人员,他们更熟悉行业实际情况,懂“行内事”同时会讲“内行话”,可以有效减少沟通成本,缩短矛盾解决周期,提高维权效率;从情感上说,同为行业内劳动者,他们能让被调解的一方有天然的亲近感,有更多的信任度,从而打消对方“向着谁说话”“维护谁的利益”的疑虑;长远看,懂法普法的“小哥调解员”对行业从业人员能够起到一定的带动作用,能够促使更多“小哥”主动学法、用法,增强法律意识,从而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当然,“小哥调解员”的工作想要顺利开展,离不开有关各方的积极配合和支持。
首先是企业的配合与支持。毋庸讳言,在职“小哥”参与矛盾调解,会有较大的心理压力——要平衡好企业与工友之间的关系,还可能有“两头不讨好”的风险。企业应该正确、理性看待“小哥调解员”的作用,应该认识到他们是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润滑剂”“缓冲器”,而并非“刺头”。
其次是工会、人社等部门的支持。比如对“小哥调解员”进行一些系统、专业的培训,让他们掌握更多、更扎实的调解技能,帮助他们更新相关知识,在他们遇到困难时及时为他们提供指导等。
工友们则应放下“心防”,与“小哥调解员”进行更坦诚的沟通交流,以信任促成矛盾的顺利化解。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地方积极探索将快递员、外卖骑手等“城市奔跑者”转化为基层治理“新力量”。比如,有的地方成立了物流快递行业调解委员会,聘请党员骑手担任“党员调解先锋岗”;有的地方选聘数百名骑手作为“移动网格员”,通过相关政务平台快速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有的地方组织百名骑手组建“法治快递员”队伍,为居民普法和调解矛盾……事实证明,这些探索和实践激活了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提高了基层治理的响应能力与服务精度,为提升基层治理质效提供了新思路。诸多被赋予新使命的“小哥”正用实际行动为新时代“枫桥经验”添加生动注脚。
期待在有关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小哥”参与基层治理工作机制能够从尝试探索向系统实施推进,带动更多“小哥”从“要我参与”转变为“我要参与”,推动形成基层治理新生态,让更多矛盾得到及时高效处理,在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同时,构建更和谐的劳动关系。
来源:中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