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一条重要经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重要政治优势。”五年规划制度的形成和发展,鲜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的历史主动精神。在制定和实施五年规划过程中,反映出我们的很多制度优势,比如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集中力量办大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张蓝图绘到底”、坚持全国一盘棋、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等等。从根本上说,这些优势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理论主张。我们要从理论上讲清讲好这些制度优势,帮助人们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
从实践看,只有中国一直在坚持编制和实施五年规划,并且取得巨大成效。在这个过程中,既坚持目标导向,又针对面临的问题不断创新,不断完善。这当中既有“一五计划”“边编制边实施边修改”的艰辛探索,也有后来从“计划”到“规划”的转变。从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到“十四五”规划即将收官,“十五五”规划擘画未来发展蓝图,我们从“一穷二白”走向小康进而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综合国力持续上升,创造了世所罕见的“两大奇迹”。二十届四中全会深刻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五年规划正是这种“阶梯式递进”的重要推动力量。我们要用生动的事实讲清讲好中国的发展故事,特别是讲清讲好其中蕴含的成功奥秘。
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编制和实施“五年规划”,是我们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增进人民福祉的制度安排。从最初的解决温饱到现在的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我国的每一个年度计划、每一个五年规划、每一个中长期规划,都包含着许多与人民幸福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指标、民生工程和民生举措。正是在一个个“五年规划”的编制与实施中,“国之大者”与“民之所需、民之所向”同行并进,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了巨大跃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也得到很大改善。要充分讲好百姓的切身感受,让百姓更深刻地体会和认识身边的变化、国家的变化,更加坚定对国家发展的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中国式规划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长远布局、持续推进。这种兼具延续性与调适性的长期主义优势是西方国家难以比拟的。西方一些国家,党派以竞选上台为目标,相互攻讦,轮流执政,换一届政府就“翻一回烧饼”,不是“一茬接着一茬干”而是“一届怼着一届干”,动辄陷入“否决政治”,政策缺乏长远目光和延续性。200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恩格尔评价说“当中国为下一代制定五年规划之时,美国只能规划下一次选举”。我们要打开国际视野,通过中西制度的国际比较,讲清讲好我们的制度优势,生动讲好中国故事。
(作者为北京日报社社长)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作者: 赵靖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