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一位李女士花费千元为离世的爱犬举办了满意的告别仪式,而另一位宠物主人鲁先生却遭遇了“800元变3000元”的强制推销。两种截然不同的体验,折射出宠物殡葬行业的差异。一边是年复合增长率超约30%、2025年规模将突破50亿元的蓝海市场,一边是无证经营、收费混乱、监管真空的野蛮生长困境。宠物“身后事”的体面需求,亟需更加完善规范的制度保驾护航。
《2025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消费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城镇犬猫数量已突破1.2亿只,每年数百万只宠物离世,让“体面告别”成为刚需,催生了从火化、树葬到治丧辅导的多元服务。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1月,全国经营范围含“宠物殡葬”服务的企业超9000家,多数诞生于近三年。但快速扩张背后,行业却深陷“无证经营”泥潭:多数机构仅凭“宠物服务”执照便开展火化业务,部分火化点藏身农村自建房或集装箱,不仅会损害消费者权益,更可能带来环境污染和防疫隐患。
乱象的根源,是制度供给未能及时跟上市场需求的步伐。当前行业缺乏针对性的法律法规,仅靠动物防疫法的原则性规定兜底,而动物无害化处理场所布局不均、数量不充足、对接渠道不畅等问题,也难以满足养宠需求。监管层面更是“多头管却无人管”,民政、环保、市场监管等部门职责划分不够清晰,间接造成监管真空,让不良商家有机可乘。
规范发展才是行业持续盈利的核心密码。如北京出台了国内宠物殡葬的首个行业团体标准,对人员、场地、设备、流程等作出详细规范,树立了样本。今年9月已审议的宠物殡葬